【编者按】2015年“两会”期间,光明网邀请众多领域的权威专家结合两会热点撰写评论文章,今天刊发的是<光明时评▪专家评两会>系列评论第一篇——《李佐军: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描绘环保“新画卷”》。敬请关注!
<光明时评▪专家评两会>
李佐军: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描绘环保“新画卷”
——系列原创评论之一
全国“两会”已在京正式召开。全国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口中的“奥林匹克蓝”余音未了,“两会蓝”已至。2015年大气污染这一议题被写入28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15个省(市、自治区)提出“治霾”,不少地方还对空气治理提出了“硬指标”,铁腕治理的决心可见一斑。全国两会会场上,如何治理雾霾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在光明网“2015两会‘对焦点’——老百姓眼中的改革热词”网络调查中,“环保治污”得票11931,众多网友将其选为最关注的议题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环境保护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必将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环保新常态是全社会期望出现的环境保护好状态。先有“环保新常态”,后有“环境新常态”。环境新常态表现为:空气是清新的,水是干净的,土壤是无污染的,生态是正常循环的,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环境新常态不会自动出现,环保新常态更不会自动出现,需要倡导和引领。
经济新常态离不开环保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应是环境友好的经济状态。如果经济发展依然依赖于破坏环境的话,则经济就还没有进入新常态。“先污染,后治理”是经济旧常态的表现,“少污染,强治理”才是经济新常态的表现。
环保新常态是一幅需要我们努力描绘的“画卷”。
其一,环保是全领域覆盖的。环境是一个整体,不同地区的污染是相互影响的,不同污染物是相互影响的,因此环保不能局限于局部,而要着眼于全领域。空气污染需要治理,水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声污染、电子污染等都需要协同治理。华北地区的污染需要治理,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等的污染同样需要协同治理。地表水污染需要治理,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等也需要协调治理。平原地区的污染需要治理,高原地区、沙漠地区的污染同样需要协同治理。实现环保新常态,就必须在全领域进行环境保护。
其二,环保是全环节涉及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都涉及到环保。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都涉及到环保。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育种、犁地、播种、中耕、除草、浇水、收获等环节也涉及到环保。因此,实现环境保护新常态需要有全环节意识,需要进行全流程管理——“源头严防、过程严控、结果严惩”。
其三,环保是全时间推动的。环境污染产生于所有时间段,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有,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因此,环保新常态意味着环境保护必须持续进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全天候”采取措施,不能只考虑白天,不考虑夜晚。特别是针对部分企业为了躲避白天监管、采取晚上偷排的行为,需要加强夜晚监管的力度,上一些夜晚监管的设备。
其四,环保是全手段实施的。环保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实现环保新常态需要多手段联动,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和道德手段等。“拉闸限电”、“区域限批”、项目停工、车辆限行等行政手段是我们过去利用较多、轻车熟路的手段,效果立竿见影,但副作用和后遗症较多,在其他手段暂时还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行政手段不可或缺。市场手段是可以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今后要重点利用,但建立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水权交易市场、节能量交易市场等环保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道德手段是个慢变量。法律手段是当前特别需要强化的手段。实现环保新常态,需要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强化环保执法,落实“按日计罚”和生态红线等,赋予环保部门强制执法权,建立环境执法队伍,使之成为“有牙的老虎”,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等。
其五,环保是全社会行动的。环保绝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环保部门即使人再多、职能再强、手段再多,也不可能“小马拉大车”、解决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全社会每个主体既是环境污染的主体,也是环境保护的当然责任主体。实现环保新常态,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各个主体的协力行动,需要形成全社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共识,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从收入中拿出更多的比例来治理环境、保护生态,需要形成强大的、无孔不入的环境污染社会监督网络,需要每个人自觉地采取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能节水节材等行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