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茅以升(左一)与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左二)在钱塘江大桥建设工地。资料图片
8月24日,北京育慧里4号。
茅以升雕像矗立在茅以升基金会大厅,一旁的大理石上镌刻着一段文字——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这是父亲晚年经常对我们讲起的人生哲语。”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以升的小女儿茅玉麟说。
在她看来,钱塘江大桥不仅是中国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更是给上百万撤退的军民带来生的希望的大桥。
“然而,父亲主持修建的大桥仅在通车89天后就被他亲自炸毁。这是何等的悲壮!”茅玉麟说。
“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
采访中,茅玉麟从一张黑白照片开始讲述当年的故事——“你看,这个日本工兵拿着挂着日本国旗的刺刀在钱塘江北岸望桥兴叹。这是炸桥当天,大桥的炸毁阻断了日军南侵的唯一通道。”
20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而此前,俯卧在中国大江大河上的大桥都是外国人所造。1934年,当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主持大桥修建。
钱塘江地处入海口,潮水江流汹涌澎湃。
“父亲倔强地认为,凭什么外国人能干的事,中国人干不成!”茅玉麟说。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1934年11月11日,他成功带领桥工们在钱塘江大桥打下第一根桥桩。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建成。此时,上海“八一三”事变已爆发。茅以升此后在《回忆》中写道:“3架日本飞机飞来投弹……工地已经笼罩在战时气氛之中……”
而这,只是钱塘江大桥跌宕命运的开始。
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大批军火物资得以顺利输送;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民众掌声雷动。
然而,就在第一辆汽车通过的前一天,茅以升收到了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与绝密文件一同前来的,还有炸药。
深明大义的茅以升沉重地点了点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
挥泪断通途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眼看日寇的铁蹄即将过桥,茅以升亲手点燃了预埋在14号桥墩的炸药。
“我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茅玉麟说,炸桥当晚,父亲写下了八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当晚,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六处截断。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父亲是睿智的,在建桥的过程中,他用影像记录下了整个过程,为今后的复桥保存了完整的资料。”茅玉麟说。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茅以升终于接到复桥的命令。此后7年,经多次修复,钱塘江大桥于1953年再次通车,茅以升当初的泪誓终得实现。
(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 冯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严粒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