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2015专题 > 这三年 > 焦点新闻 > 正文

干部必须直面网络空间的理政新案头

2016-04-24 21:17 来源:指尖的阳光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互联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最大变量。”这一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提出。从中央到地方,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治久安这一关。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打开手机,常上网看看;带上耐心、带上理性,透过表象,把诉求看看。假如把《常回家看看》改成《常上网看看》,大体应是这样一首歌,这是时代唱给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一曲雄壮动员。

  “互联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最大变量。”这一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提出。从中央到地方,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治久安这一关。

  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又一次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对广大网民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要欢迎,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了解群众所思所愿。

  长期以来,国内的大多数党政干部并非不知网络阵地的重要性,但出于精力分配、主体意识、本领恐慌等原因,往往绕道而行敬而远之、抑或蜻蜓点水走马观之。

  “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提高互联网条件下的执政能力与水平”,这样的论述更多地停留在论坛、报告会和学习体会里,能将“网上的群众路线”付诸实践又持之以恒的党政干部,确实比例不高。

  但,互联网这块迅猛扩张的舆论阵地,你去或不去,7亿网民都在那里,只多不少。总书记已向各级党政干部发出了语重心长的提醒,常上网看看,是使命更是职责无疑。

  而关键在于:去看什么?怎么去看?笔者认为,各级党政干部都应当将网络空间作为8小时内、乃至8小时外的奋战案头,投身到当下日趋成熟的网民群体,问政问需问计、惠民为民利民。

  首先是要付诸行动,克服恐慌。不日新者必日退。习总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印证了当下的中国网络已从传统的“控制”模式切换到开明的“治理”模式,主政者唯有克服恐慌、遵循规律、上网知网,方能懂网用网,将互联网这柄“双刃剑”转变成与民共商、为我所用的沟通桥梁。

  其次应当分类分析,知己知彼。党政领导干部上网,不能只是看看新闻、更不能被网络乱花、舆情泡沫迷了眼,而应具备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慧眼”,围绕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圈子林立、诉求各异的网络群体和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提取、分析预判、研究对策,对当前的网络态势和发声群体有最基本的判断。

  再者必须敢说会说,赢得主动。常上网看看,还得多发声表达。各级党政干部面对广大网民,需破解“立信”、“立言”、“立论”的难题。立信,即不失真,在信息供给上走诚信道路、树政府公信。立言,是不失语,在突发热点的“秒新闻”时代主动回应、稳妥处置、抢夺话语。立论,为不失品,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不随波逐流、不见风使舵,激浊扬清、去伪存真。而这一些“网信素养”,唯有在网中历练方能积累。

  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扎根群众,引领正气。互联网是民情晴雨表,活跃在网络一线的党政干部尽管面临监督围观的压力,但通过日常沟通团结正向力量,同样也能成为纾缓情绪的减压阀,对于网友的意见与批评,审而慎思,去其糟粕取精华,更能避免一味封堵使得“民情”成“民议”进而化为“民怨”的尴尬。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倡导社会共治的当下,干部必须直面网络空间的理政新案头。网上有互动、网下有行动,最终,具备过硬网信素养的党政干部必能走出一道网上群众路线的独特风采。


初审编辑:宋莉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