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杨尚勤 王 宾 陈春良
采访人:本报记者 冯 华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在“进”字上见实效。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要以“进”为目的,稳中求进,以改促进。目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着眼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必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明确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设施装备应用较少,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是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要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增幅连续6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去年更是突破万元大关。但就绝对值来讲,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农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他明确要求:“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必须看到,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政策,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还要通过促进农民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更美丽宜居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仍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对此必须有长远眼光和清醒认识。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农村发展,必须同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要把各级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设好、管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地域特色、民族风格,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不要把新农村建成缩小版的城市社区。要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好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