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潘德鑫、向定杰)当前,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的民营企业也已成为重要的攻坚力量。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民企参与脱贫攻坚不仅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也能重塑民企形象助力转型,但要实现双赢还需更多支持。
资金注入产业带动铺出脱贫路
2015年以前,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秀水村还是一个“遍地石头房、坡坡苞谷地”的二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0%。如今该村已经摘掉了“贫困帽”,人均收入过万。变化源于贵州兴伟集团“不留一份股份、不拿一分效益”的扶贫开发。
全国政协委员、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集团投入3亿余元在秀水村打造了旅游、易地扶贫搬迁、经果林种植等30多个项目,并通过人头股、土地股、效益股、孝亲股、发展股等利益分配模式实现了“民富村强”。
兴伟集团不是个例。恒大集团从2015年12月1日开始结对帮扶贵州大方县,计划三年内无偿投入扶贫资金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吸纳就业扶贫、发展教育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到2018年底实现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工商联副主席谢强介绍,2016年,在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有近1400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700余个贫困村,其中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500余个,投入资金30亿元,帮扶10.8万贫困人口。
谢强认为,农民的稳定增收、长效脱贫离不开产业支撑,而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也正是做好农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重塑民企形象助力转型发展
受访的代表、委员认为,脱贫攻坚是民企的社会责任,也是民企重塑形象、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是民营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结对帮扶大方县第二批重点项目开工时说,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无不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全社会的理解、帮助与支持。
王伟坦言,民企参与脱贫有助于重塑民营企业家的形象。“不少民营企业家都是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人,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和个别企业家的不恰当行为,我们长期被外界认为是逐利而自私的。民企在参与脱贫攻坚中体现出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有助于重塑我们的形象。”
“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既是在帮贫困户,也是在帮自己转型。”谢强说,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给不少“不敢投”“不知往哪儿投”的民间资本提供了一个风口。
“两全其美”还需更多支持
记者采访了解到,民企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可以取得“帮人致富、促己发展”两全其美的结果,但在具体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也面临不小困难。
王伟说,当前民营企业大多处于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负担较重,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将产业布局到农村、到贫困地区的投入要比在城乡要高出不少,投资回报周期也更长,不少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银行贷款意愿也不强,“觉得扶贫项目地点太偏,且短期难见效益”。
王伟希望有关部门能引导金融机构对带动脱贫成效明显的企业,给予增加信贷规模、优先办贷、贷款期限延长、加大利率优惠、简化贷款手续、放宽抵押担保等方面的支持,激发企业扶贫“兴奋点”,增强民企参与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
“一定要避免‘老百姓没富起来企业却先倒下’两败俱伤的局面。”谢强认为,地方政府充分尊重、关心参与帮扶企业的利益诉求,不仅要为民企参与脱贫攻坚牵线搭桥,还要有财税、金融、用地、消防、环保等一揽子的后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