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玉婷 报道
本报济南讯 “一季度肥矿整体扭亏为盈,实现利润8658万元,同比减亏增盈2.9亿元。”不久前,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一则消息引发全国关注。去年,山东能源创新实施肥矿改革重组,今年初基本完成政银企员工四方协议签订、新公司创立、人员分流安置等重点工作,成为全国较大资产、较大债务困难企业改革重组的成功案例。
在山东,国企改革是事关发展全局的大文章。上世纪90年代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风气之先的山东,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再次“勇于担当”: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一系列精准化改革推动山东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速优化调整。截至2016年末,省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0456亿元,所有者权益5234亿元,国有资产2341亿元,营业收入8007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77.6%、61.5%、48.6%、21%。
“国有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明显增强。”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斌介绍说。
国资布局日趋协调。省管企业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二、三次产业资产总额占比由59:41调整为46:54。重化工业比重下降,资产总额占比由52%下降到42%。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等领域,实施以股权收购为主要方式的并购重组,有效实现了省管企业的技术提升、产业链延伸。
全省国企以自身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效用发挥得尤为明显。截至2016年底,全省国有企业拥有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达到196家,比2011年增加131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项目107个,比2011年增加90个;
在重点领域攻克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国有企业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组织架构、运营管控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构建,挖潜增效成效显著,7户省管工业企业累计降本增效超过700亿元,省属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比2011年提高8个百分点。
去产能与国企改革实现有机结合。目前全省国有企业已全面完成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2016年,省属钢铁企业退出生铁产能150万吨,占全省的56%;省属煤炭企业退出煤矿11处、产能709万吨,分别占全省的17%、36%,一次性通过省和国家验收抽查,示范效应得以充分展现。
“管资产”向“管资本”加速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达到13户,21户省属企业30%国有资本划转省社保基金,实现股权多元化利益格局。五年来,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工作基本完成。省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完善,董事会规范建立,监事会、财务总监实现全覆盖,高管人员普遍实施契约化管理。
在主要产品价格下跌情况下,国有企业社会贡献持续提升。截至目前,10户企业进入山东纳税百强。由省属企业运营和在建的高速公路达到6771公里、铁路1637公里,省属能源企业建设天然气管网1532公里,济青高铁、济青高速改扩建、油气合作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装备制造项目建设也得到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