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与孔子思想的心灵交集契合“上海精神”内涵,专家表示——
“上海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和价值
□ 本报记者 赵君 张依盟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俄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醉心于孔子等中国古代贤哲思想研究,高度认同孔子“和而不同”“成人之美”等思想,并积极向俄国民众推介,使之在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跨国界、跨文明、跨时空的两位思想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心灵相通,理想追求高度一致,契合“上海精神”内涵,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经典例证。
专家表示,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积极的合作意愿,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功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同时,“上海精神”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托尔斯泰与孔子思想的心灵交集,也生动印证了“上海精神”是文明互鉴的路径遵循,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和价值。
托尔斯泰的日记中,多处记述了研读孔子及其思想的情况:“读莱杰译的孔子英文版到深夜,几乎每一字都重要而深刻。”“阅读孔子的书让人感到高兴,越读越觉得深刻优美。”“如果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就显得不完整。但如果没有《福音书》,孔子仍能自成一体。”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得了严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
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而不同”“成人之美”等理想追求与道德理念,给托尔斯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孔子的著作》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
托尔斯泰还积极向俄国民众推介孔子、老子及其哲学思想,努力使其成为“公共财产”。从1884年到他去世前的近20年里,他编辑和撰写了近10种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著作和论文,包括《阅读园地》《每日贤人语录》《每日必读》等。托尔斯泰和孔子主张的修养,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生于19世纪贵族家庭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二者时距千年,相隔万里,其思想的共鸣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山东大学俄罗斯籍教师叶夫多基莫夫·亚历山大说,托翁的哲学理念——“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和“不以暴力抗恶人道主义”与孔子的学说息息相通。托翁和孔子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感,正是当今“上海精神”所倡导的。上合组织核心成员国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创新时代的合作佳话。
“从文化内容及形态看,东西方确有差异,但差异并不应造成隔阂。从托尔斯泰与孔子心灵交集来说,东方文化以一种异质的力量,感染并打动了托尔斯泰,丰富了他的思想,可以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经典例证。”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孙嵩霞认为,托尔斯泰与孔子两位思想家虽然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但他们之间的“心有灵犀”,恰恰诠释了“上海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这也是上合组织代表当今国际关系发展大方向、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