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2月12日讯 赶在2019年农历春节前,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郝寨新村完成了整体迁建,原郝寨自然村的244户901名村民,告别了位于黄河滩区内的老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临近春节又加上乔迁之喜,整个郝寨新村都笼罩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之中,对村民们来说,结束了“建房——冲毁——再建房”的循环,往后的日子变得更有盼头。而郝寨村的旧址,将作为李村镇黄河风情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生态采摘、住宿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高效旅游生态农业区。
沿黄乡镇李村镇正努力打造风情小镇,已建成紫菏香草园等五个龙头园区
郝寨新村的院落设计已成黄河滩区外迁村庄建设的参照标准
滩区的苦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一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1855年,已侵夺淮河入海流路600多年的黄河,突然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北岸决口,由东南向东北急转改道至山东,夺大清河河道入海。随着黄河堤防的修筑,鲁豫两省数十万人被“圈”进河滩,在频繁的水患中艰难繁衍生息。
时隔160多年后的今天,黄河滩区成为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在滩区,一直流传着“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说法,意思就是老一辈人要用4个3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可即便如此,一场洪水过后,一辈子辛辛苦苦的财富积累可能就付之东流。过去几十年,这里的人们就生活在“抗洪——重建——抗洪”的循环中。
李村镇郝寨村是菏泽市牡丹区唯一的黄河滩区村庄,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村里有244户,户籍人口901人。由于黄河改道,村庄距离黄河主河道最近处50米左右,目前该村人均耕地仅0.4亩。
说起长住黄河滩区的感受,64岁的村民郝喜运深有体会,他家的小院紧靠黄河大堤,每到黄河汛期,全家人担惊受怕,没有睡过安稳觉。“我家离黄河最近,祖祖辈辈都在黄河边上住,一发大水我们都害怕。”
郝喜运家为此修过四次房子,“我们村的地形比较洼,发一次水要抬高一次台阶,得垫土。本来收入就不高,钱都花在这上面去了。”
迁建脱贫
由于长期经受洪水灾害,滩区因房致贫情况极为普遍。滩区群众的多年积蓄都用在筑台建房上,几乎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7年郝寨村开始整体迁建工程。
“从知道要搬迁,我们就日日盼、夜夜盼。搬离滩区、住新房,这是我们村几代人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回想起两年前得知迁建消息的那一刻,郝寨村的村民陈根山依然激动不已。
“2017年10月,郝寨新村正式开始建设,2018年12月竣工验收。占地59.5亩,建筑面积36226平方米,总投资5985万元。”李村镇党委书记贾欣国告诉记者,新村建成后,镇政府自筹资金,对房屋进行了简单装修,“我们给每户都粉刷了内墙、铺贴瓷砖,还安装了卫生洁具。”
在郝寨新村记者看到,新村共有40㎡、80㎡、120㎡、140㎡、160㎡五种户型,其中,40㎡和80㎡为一层建设, 120㎡、140㎡、160㎡为“4+1”复式院落设计,一二层或三四层复式建筑,一层二层为前面带院,三层四层为后面带院(各户独立楼梯),三四层带阁楼和露台,便于储存和晾晒粮食,还有农机具独立存放处。贾欣国告诉记者,这种设计是根据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经群众商定后决定的,“是黄河滩区外迁村庄里新型的建设模式。”
2019年1月,郝寨村启动了新村的选房搬迁工作,仅仅用了4天时间,村民就全部搬入新居。
“住上了楼房,没有了黄河发水的担忧,我们有了安全感了,也有了幸福感了。“村民陈世伍告诉记者,今年的春节对他们格外有意义,“是一年新的开始,更是我们新生活的开始。”
滩区变景区
郝寨村从滩区内整体迁建后,其占地159.4亩的原村址将进行旅游产业开发,为扶贫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滩区早日脱贫。
“根据区委区政府规划定位,我镇重点发展黄河特色旅游产业,计划将郝寨老村旧址进行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家乐,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生态采摘、住宿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高效旅游生态农业区。”李村镇党委宣传委员李电清告诉记者,李村镇作为牡丹区唯一沿黄乡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正在努力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的黄河风情小镇,目前已建成紫菏香草园、浪漫玫瑰园、黄河部落、黄河生态园、黄河公园五个龙头园区。
“我们邀请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研究所,对全镇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规划,在黄河风情特色小镇的基础上将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据了解,浪漫玫瑰园已正式开门营业,截至目前共计接待游客23万人。紫菏香草庄园已完成鲜花移栽及东部拓展中心建设,已接待各类团队50余个,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