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2019专题 > 2019新春走基层 > 追梦前行 > 正文

【新春下基层】国网枣庄供电公司“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脱贫的故事

2019-01-29 16:1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阚巍,枣庄供电公司铁塔公司市场总监,自2017年4月28日驻村以来,强班子、帮村民,修路打井办项目,一举改变“软弱涣散村”面貌,实现贫困户于2018年底全部脱贫。

    鲁网枣庄1月29日讯“上联:吃水不忘供电人;下联:脱贫感谢共产党;横批:山村巨变……”腊月二十三,刚到小年,薄板村村民自发地涌到大队院,贴春联,放鞭炮,跟驻村的“第一书记”阚巍一起欢庆大年。 

  薄板,位于山亭区山城街道,3261396人,其中贫困户67190人,青壮年常年外出“卖糖葫芦”,剩下老弱病残和孩子留守。阚巍,枣庄供电公司铁塔公司市场总监,自2017428日驻村以来,强班子、帮村民,修路打井办项目,一举改变“软弱涣散村”面貌,实现贫困户于2018年底全部脱贫。 

  修路:解决“出行难” 

  300米长,3米宽,是贯通全村300亩耕地的唯一道路,也是东西邻村一年四季下田劳作的必经之路。 

  车辙,烂泥,水坑,是这条路的标配。阚巍驻村第二天就到现场“跋涉”,恰好大雨刚过,最深处竟然过了膝盖。别说过车了,人都过不去。 

  “三秋三夏,谁过谁骂。”村支委委员刘进合本来是例行通报村中问题,没想到阚巍立即行动。 

  两天时间,石子路取代了“水泥路”。2017年“三夏”期间,村民“谁过谁夸”。 

  修好下田路,阚巍把目光又投向了上山路。 

  山头连绵起伏,花椒树800亩,人均半亩。421斤的市场价,鼓了村民腰包,也让村民们往山上跑得格外勤。可是,上山“蚰蜒路”,下山“一脚路”,1200多米,从来就没人修过路。 

  修路!阚巍再次果断拍板。 

  与上次不同的是,党员、村民闻讯纷纷前来请战,出义务工。第一次修路,现场就阚巍和刘进合忙乎,偶有两三村民,也是远远观望。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村民刘金进水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办的都是咱老百姓的事,不搭把手过意不去。” 

  修路!阚巍第三次修的是供电线路。枣庄供电公司派出精兵强将,高高的线杆走街串巷,崭新的电线进村入户,48盏路灯赶走黑暗,闲置的空调开起来,大电器不再是摆设。 

  同时,硬化村内3.8公里人行路,建起山场蓄水池,建成村民活动广场,村口竖起了“薄板村”村标,大路小路都选出“街长”并上墙公开。 

  路通人心顺。从那以后,无论干什么,只要一声招呼,全村响应。 

  打井:告别“吃水难” 

  20181021日,当轰鸣了60个日夜的钻井架停止钻探,当白花花的甘泉从193.7米的地下喷出,男女老少蜂拥而至,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有人放起了鞭炮,有老人执意上香,更多人热泪长流…… 

  打个井?就轰动?这都什么年月了!很多人不以为然。 

  不仅外人,本村人也曾不以为然:看咱村,背靠山,前邻河,大马路穿村而过,往西3.7公里就是城区,哪里像缺水的样子。 

  问题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游修了水库,河水干了,大口井也干了。各村纷纷打井,唯独薄板打出的是“干井”。 

  1990年到2013年,5眼井,打遍村子南北西东,区、市、省三级专家联手,就是不出水,村民彻底绝望,“干薄板”不胫而走。 

  区里出面协调,他们吃上了邻村的井水。不过,这眼井为地表水渗透,一旱就告急。老天不下雨,就得去求上游水库放水。最困难时,一月无水。家家备下储水罐,四处求人,拉水吃、买水吃。一天不忙乎,嗓子就“冒烟”。吃水,成了每个村民的痛。 

  打井!阚巍下了决心。 

  白搭!街道水利站主任一口回绝,区里专家纷纷摇头。唯一接招的,是区水利局退休专家孙宝国。因那5眼井中自己经手过2眼,老人心有余悸。经不住阚巍一遍遍登门,老人进村寻水。 

  在仪器探测为贫水的结果下,在孙宝国“打两眼井防出水不足”的建议下,在班子成员的集体犹豫下,阚巍依然请来了打井队。 

  打到第30天,质疑声起,阚巍一夜一夜睡不着,在钻井旁一呆就是大半天。 

  经过33夜抽水,泥水逐渐变清,水量保持“每小时35方”,经验丰富的打井人给出“定心丸”:这井成了! 

  较量:挥驱“软涣散” 

  “填平咱村那臭水沟,能要100万”“不行!要实事求是”“上边给钱了,你不去要,算什么第一书记?!”

  这是阚巍与村委班子个别成员的公开交锋。焦点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次款项申请。区里有政策,村里有需求,20万元就够,却被当成了要钱的机会。 

  支委扩大会还没开始,申请报告已写好并摆到了阚巍面前。不理会,以为软弱可欺,个别人甚至打着为村里脱贫的幌子,公开叫板。 

  “符合政策,讨论通过,不用你说,我去申请!”阚巍脸色铁青,顺手把申请扔给对方:“这样的申请,办不到!” 

  “很硬气,敢说不。”刘进合感慨地说,村大队院常年“铁将军把门”,党员常年不过组织生活,老书记辞职后,新书记选不出来,村中事务被大姓家族左右,成了街道头疼、区里挂号的“软弱涣散村”。 

  阚巍唤醒了班子成员的激情和责任。就连叫板的那位,事后也主动认错。 

  难题,驻村第一天就有:办公室兼住宿地是大队院,可屋顶漏雨,墙上长毛,没水源,没厕所,没院墙,门口就是公路,夜里大车呼啸,驻村半月,没睡过一个好觉,一下了瘦了十几斤。好心的村民告诉他下面是坟地,劝换地住。不安好心的人则放言,不信吓不走。 

  阚巍不仅没走,还把大队院整修一新,建成党建工作室,“三会一课”、“两委”坐班,党员活动日全部规范并坚持。他组织党员“走出去”接受教育,不少党员第一次看到了山外的世界。 

  麻烦,依然有:修路,无意碰断一截花椒枝,30公分长,被索要一千元,甚至以“不要钱,把花椒枝原样接回去”刁难;打井,被索要一万元……警方介入,才罢手。 

  “一正压百邪,说的是阚书记哪。”村中老人感叹,薄板有盼头了。 

   拉呱:暖开众人心 

  “家里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村里办……”这是阚巍走访贫困户家说的最多的话。一身半旧的大棉袄,一双大棉鞋,像“农村半截老头”一样,遍访贫困户,了解每一户致贫原因,帮每一家找脱贫路子。 

  刘进才,年过古稀,常犯糊涂;儿子智障,个挺高,离不开人;老伴是唯一的明白人,常年风湿,一天三顿吃药,是村里头号贫困家庭。 

  刘明贵、刘明申,亲弟兄,住一院。哥79岁,弟69岁,都是光棍,都有慢性病,无收入,对生活早就失去了奔头。 

  朱士花,65岁,多年慢性病,与20岁的智障儿子相依为命。“过了今天,不敢想明天”。 

  一次次登门,一回回拉呱,东家的板凳,西家的沙发,“哪怕没有插脚的地方”,“哪怕怪味刺鼻”,阚巍都能坐得住,聊得热乎,小本子记的密密麻麻。 

  “入资分红”,是阚巍摸清实情况后想出的办法。他把自己“第一书记”资金17万元入资华润纸业和森乐食品等两个区级扶贫项目,实现贫困户均年收益2000元。 

  “为集体增收”,一座50千瓦光伏电站即将落地,运行后将为村集体带来34万元的年收入。 

  “送温暖”,联系义工联盟,邀请爱心志愿者,来村里搞活动。 

  “卖花椒”,把薄板花椒推向“国家电网商城”,广开销路 

  “一心想着脱贫,唯独没自己。”朴素的村民,捧一把大枣,抓一包花生,拿几个鸡蛋,表达谢意,阚巍一概不收。有人偷偷送来自家刚打的花生油,实在找不到头,交给村委处理。 

  村里不知道的是,百里之外:他老母亲已年过八十,单住,身体硬朗,他逢周末去探望,老母亲却反过来叮嘱他多为村里做事;妻子病退在家,不能负重,他就一次买齐一周的饭菜。 

  两边跑,让大家小家都好好的!这是阚巍的最大心愿。 (通讯员 鞠同心) 


初审编辑:杜伟 二审编辑:罗燕
分享到:
./W02019012959752088668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