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发展改革委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全省人民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破旧立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重点任务较好完成。
(一)经济运行符合预期,综合实力加快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65万亿元,增长6.4%。需求结构更加合理。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4.1%和8.8%;货物进出口总额1.93万亿元,增长7.7%。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逐步向依靠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供给支撑更趋协调。粮食总产超过1000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900亿斤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产销率保持在98.6%以上。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45.3∶48调整为6.5∶44∶49.5。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85亿元,增长6.3%;税收收入占比达到75.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3%;省属企业实现利润660亿元,同比增长40%。就业物价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6.8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4.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5%。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二)动能转换全面起势,经济结构加快升级,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工程化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聚焦“十强”产业和“放管服”、高层次人才、重大基础设施,构建“10+4”“6个1”协调推进体系。建立“十强”产业重大项目库,首批450个优选项目开工360个,完成投资1670亿元;11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12亿元。围绕“十强”产业重点推进的64个产业集群,高端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四新”经济加快发展。“四新”经济投资较快增长,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43.9%。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和9.6%,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3个和4.4个百分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远程教育、在线医疗、网络约车、新型实体书店等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9%。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启动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倍增计划,认定省级创新百强试点企业41家。强化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支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81家,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达到203家和84家,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8%左右,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左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78件,比上年增加1.21件。重大事项取得突破。钢铁、石化调整迈出关键步伐,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一期一步现代化钢铁生产线全线投产,烟台万华乙烯等3个重大石化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扎实推进,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83处,其中国家级32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出台实施了全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优化调整铁路网布局,济青高铁、青盐铁路和济南城市轨道交通R1线建成运营,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段开工建设。
(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示范任务加快落地,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城乡区域格局不断优化。制定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5个工作方案,启动了“十百千”示范工程。农业“新六产”蓬勃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到20.3万家和6.37万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3%。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99%的村通达客车,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000万户,91%的建制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实现光纤全覆盖。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省常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1.18%和50.94%。陆海统筹优势不断放大。深入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预计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增长10%;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功能食品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填补了国内海洋渔业高端装备的空白,世界最大、我国首座全潜式大型智能网箱“深蓝1号”建成下水。全面完成224个生态红线区分类管控等重点任务。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高标准制定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及有关措施,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布局。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加大,儒商大会、青年企业家峰会、外交部全球推介等重大活动效应持续释放,新设及增资总投资过亿美元大项目135个,合同外资135亿美元,平均单体投资1亿美元;依托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面向海内外遴选集聚375名“高精尖缺”人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度指数由去年的全国第五位跃居全国第二位。欧亚班列实现统筹发展,全年开行369列,同比增长80%。不断扩大对日韩合作,中韩(烟台)产业园、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日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等建设进展良好,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军地合作共赢路径不断拓展,国家(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
(四)三大攻坚战成效明显,短板弱项加快补齐,发展底板更加牢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保障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风险防控、不良贷款处置、非法集资防范打击等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区间。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完善稳定措施和应急预案,实行了“一企一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攻坚取得积极进展。剩余省标以下17.2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全部完成,7005个建档立卡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中尚未退出的68个村全部退出,20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累计落实省以上投资96.5亿元,开工建设28个新建村台和27个外迁安置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并顺利脱贫。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全年安排对口支援协作资金32.7亿元,援建项目700多个。污染防治攻坚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开展“四减四增”行动,淘汰燃煤机组130万千瓦以上,压减粗钢产能355万吨、生铁产能60万吨、煤炭产能495万吨。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改善9.6%和14%。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22.9%,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土地、水、农村面源污染等防治成效明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等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快推进。
(五)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制度红利加快释放,发展动力更加强劲。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一次办好”事项全覆盖和“3545”改革目标。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省级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全部挂牌运行。“多证合一”扩大到“45证合一”,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8.1万户,总量达到905.6万户。所有制改革持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步伐稳健,省属首批58户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开展了省属企业完善经理层成员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市场化退出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基本建立。出台实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民企接班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取得积极成效,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6%。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持续完善。积极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和民间融资机构规范发展,村镇银行数量居全国首位,直接融资规模4500亿元。稳妥开展环境保护税和水资源税税制改革,预算管理机制更加完善。电力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垄断行业价格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领域改革持续加快。开展了政府机构失信专项整治,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进一步健全。积极推进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和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去行政化改革。法治保障持续强化,农业农村、医药卫生、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加快改善,发展成果更加普惠。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549元和16297元,增长7.5%和7.8%。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各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比重达到79%。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快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双创”平台建设,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4.42%,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率80%、创业率6.5%。城镇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45万套,完成年度任务189.6%;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工43.4万户,开工率100%;农村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竣工率109.2%。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险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救助能力不断增强,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达到6408元/年、4583元/年。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突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超额完成“全面改薄”5年规划任务,竣工面积2380万平方米;持续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新建改扩建学校633所,中小学大班额比例由2015年的44.3%下降至9.03%。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开工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保障标准提高至55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成功举办第五届尼山论坛,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全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广泛深入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山东战役”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健康山东”“食安山东”建设得到新加强,扎实做好应对“温比亚”灾情处置工作。国防动员、人防消防、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全面进步。
特别是,全省上下坚定信心、齐心协力,以新旧动能转换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影响,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出现了带有趋势性和根本性的可喜变化。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认识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新时代山东发展的“四梁八柱”全面搭建, “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美好愿景深入人心。二是传统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正在逐步打破,面对转型阵痛和增长压力,没有走“五个过度依赖”的回头路,大力发展“四新”“四化”,加速迈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快车道。三是新旧动能力量的博弈悄然发生变化,“腾笼”与“换鸟”有序衔接,“以新补旧”成效明显,“双招双引”氛围正浓,新动能在此消彼长中加快壮大。四是紧紧盯住改革难点、痛点、堵点,强化制度创新,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市场化机制更加健全,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我省正处于结构的深度调整期、瓶颈的突破期和动能转换的胶着期,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的动力减弱交织并存,中美经贸摩擦深层次影响将集中显现;二是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比重偏小、力量偏弱,结构优化的“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形”;三是传统产业增长放缓,支撑企业效益大幅增长的能源、原材料行业难以持续,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艰巨;四是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进一步趋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发展面临的制约仍然较多;五是制度供给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适应,公平竞争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对企业的服务监管还不够到位,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六是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仍存在不少短板,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风险点仍然较多。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从国际看,尽管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受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增长动能正在减弱,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逐步加大。中美经贸摩擦仍是最大不确定因素,对我国经济运行特别是企业预期的影响将继续显现。从国内看,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趋优的态势明显,但投资、消费、出口三大传统需求增长放缓,发展新动能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阵痛凸显,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产业链比较脆弱;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不断暴露,并可能跨市场跨区域传染。从我省看,正处于化“变”为“机”的重要关口。稳中有变,变的是发展环境,不变的是发展大势,是经济向好的基本面和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山东工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重要指示,增强了我们攻坚克难、奋勇向前的信心,为我们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不竭动力。二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围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为我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实现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四是动能转换的全面起势坚定了我们破旧立新的信心决心,为我们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影响、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五是多重战略的扎实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实体经济、双招双引、扩内需补短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和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六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担当作为氛围浓厚,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抓机遇用机遇,就一定能够经受住“阵痛”的考验,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综合以上分析,做好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要求,加强党的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引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聚力推进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等工作重点,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5%左右。主要考虑:一是2019年形势更为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宜实事求是安排增长预期目标。二是据测算,我省“十三五”后两年生产总值平均增长3.8%,就能够完成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增长6.5%左右,可以实现提前一年翻番。三是计划目标比2018年调低0.5个百分点,可以为高质量发展留出空间,在“稳”的基础上引导各级更加注重做好“进”的文章。四是我省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经济发展潜力、韧劲和回旋余地较大,有能力支撑6.5%左右的增长。实际工作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但不苛求与省里目标一致甚至更高,更不能层层加码。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因此在安排今年预算时应适当留有余地,盘子不宜打得太满。考虑到这一因素,财政收入计划安排5%以上,同时提出“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的要求。
(三)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市场主体增势良好、服务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等积极因素不断积累,6.5%左右的经济增长能够提供110万人以上的就业岗位,保持就业稳定的基础较好。同时也应看到,中美经贸摩擦对就业领域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稳就业的任务比往年更为艰巨,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各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保持高位,工业产品价格回升并向下游传导、服务类价格保持较快上涨等新涨价因素较多,输入型和结构性涨价因素并存,物价水平整体处于上涨区间。但是市场需求总体平稳决定了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有望延续温和上涨态势。预期目标确定为3%左右,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预留了一定调控空间。
(五)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货物和服务贸易稳中提质。今年的需求形势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投资形势将保持总体稳定,随着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有望实现企稳回升;消费是个慢变量,预计将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外贸的不确定性最大,进出口能够保持稳定也是不容易的。
(六)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我省将持续深化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预计三次产业比例将调整为6∶43∶51,服务业占比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首次超过50%,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形成。
(七)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5%左右。2018年我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8%左右,接近上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今年达到2.55%左右,意味着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
(八)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参与度保持前列,新增市场主体增长10%左右。提出这组指标,主要是为了体现持续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方向,与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
(九)“四新”经济增加值和“十强”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提出这两项指标,主要考虑体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引导各地加大对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工作力度。考虑到这两个指标的相关统计核算制度正在完善,只作定性表述。
(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7%以上。将城乡居民收入目标确定为7%和7%以上,一方面增幅超过生产总值增幅,体现了民生优先的发展导向;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有利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2019年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这些指标是约束性的,必须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千方百计确保完成。具体目标待国家正式下达后组织实施。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政策措施
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牢牢把握“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经济循环,努力培育强大国内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强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紧紧扭住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任务,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全面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一是加快推动存量变革。(1)全面落实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倒逼落后产能出清,优化产业布局,全年再压减煤炭产能162万吨。(2)加强重大技术装备补短板,谋划实施一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特色升级重大工程。(3)着力推进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烟台万华乙烯项目建设,完成东营威联芳烃、昌邑化工和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日照、临沂临港钢铁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向高端装备和高端产品转化。(4)实施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深入开展省级质量标杆活动,扩大“好品山东”影响力。二是加快推进增量崛起。(1)落实好“十强”产业规划,发挥好“6个1”推进体系作用,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形成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骨干支撑。壮大现代优势产业集群,集中优质要素资源,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孵化。(2)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布局建设一批重点数字园区,扎实开展“云行齐鲁”、企业上云、智能制造带动提升等重点行动,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发展个性化定制、云制造、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3)充分发挥“三核”引领作用,支持济南市及动能转换先行区、青岛市和烟台市,在量子通讯、健康医疗、数字经济、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以及核电装备、虚拟现实等领域布局一批带动性强的标志性大项目。(4)抓好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特色小镇和集聚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服务型制造、信息服务、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基本实现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三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实施好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全力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省布局,启动透明海洋、蓝色药库、齐鲁脑计划、燃料电池等大科学计划,规划建设一批科学实验室,新增10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200家以上省级创新平台。筹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济南国家级创新中心。(2)出台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的政策措施,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主体,培育30个左右省级创新共同体,构建“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全要素集聚的创业创新高地。(3)深化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在股权激励、绩效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总结推广一批科技创新制度成果。
(二)持续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夯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新支撑。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性作用,以内需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稳定的拉动力。一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1)抓紧抓实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建设,完善重大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制定项目库建设标准体系,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坚决杜绝变相搞房地产项目、新上“三高一低一剩”项目、劳民伤财和脱离实际的项目,继续筛选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完善“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接续有力的项目建设格局。(2)注重布局原创型、引领型、产业链源头项目和“无中生有”项目,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引进更多世界500强、龙头企业或核心关键项目,发挥好重点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载体支撑作用。(3)建立“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综合保障机制,用好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围绕建设用地、资金保障、环境容量、规划选址、审批服务等项目重点需求和落地关键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首批450个重大项目库优选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完成年度投资2000亿元以上;继续抓好省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1)抓住国家同意我省调整优化铁路规划布局的重大机遇,开工建设雄商高铁、郑济高铁、鲁南高铁菏泽至兰考段等高铁项目,以及菏泽机场、蓬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临淄至临沂高速公路、小清河复航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打造济南遥墙4F级机场。(2)开工建设海上风电试点示范项目、潍坊抽水蓄能电站、济南LNG、青岛LNG二期工程等重大能源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外热入济”。(3)深入实施全省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快重点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抓好黄水东调二期、峡山水库胶东地区调蓄战略水源地、引黄济青改扩建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争取烟台老岚水库增列入全国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尽早开工建设。三是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健全收入分配机制,争取国家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试点政策,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积极培育网络、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消费新热点,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家政、教育、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持续开展全省文化旅游惠民消费活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引进阿里“天猫小店”、京东便利店、苏宁零售云等新业态,推动新型消费和实体零售创新转型。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常态化开展打击侵权假冒活动,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四是努力稳定发展预期。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加大实体经济领域已出台政策督导落实力度,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提高实体经济领域投资回报率。强化舆论引导,动态发布重大政策解读、重大事项推进、重大工程进展等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围绕落实“1+1+5+N”各项政策规划,以“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为抓手,聚焦聚力“五个振兴”,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和保供稳价。严守粮食安全底线,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扎实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巩固提升粮棉长期稳定生产能力。健全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完善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二是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行动,推动粮经饲协调发展,加快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体两园”示范创建工作,新增农业“新六产”示范县20个,示范主体260家。抓好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莱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三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农村“七改”、村内户户通、“四好路”建设和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实施绿色能源示范村镇、可再生能源集中供热等重大工程,补齐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实施好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集中建设4大风貌区、布局建设10条风貌带、培育300个美丽村居建设示范村,提升乡村内涵品质。四是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实施“雪亮工程”,加快平安智慧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五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从实际出发有序推进农村改革,落实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依托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统筹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
(四)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步伐,厚植经略海洋发展新优势。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以落实《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为重点,聚焦十大行动,加快实现向海图强。一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深化大数据与港口传统产业融合,支持青岛港逐步向信息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运营商转变。加快建设疏港公路、铁路、管道,强化港口与铁路、公路、内河水运等枢纽的有机连接,实现主要集装箱、大宗干散货港区与物流网络的直接连通。完善海公、海铁等多式联运体系,推动成立全省多式联运发展企业联盟。二是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行动,做大做强沿海产业、远海产业、深海产业,推动陆海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海洋“雁阵型”产业集群与领军企业培育力度。全力争取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序列,加快共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深入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三是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编制海岸线保护规划,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通过受损海域海岛修复、港口空间资源整合等方式,将部分建设用海空间转化为海洋生态空间。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湾长制试点,开展陆域污染源治理,实施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彻底消除黑臭水体入海。强化海岛分类管理,科学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抓好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
(五)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紧紧盯住制约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着力强化制度创新,加快推出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持续优化制度供给、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一是持续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全力推进“一次办好”事项清单落地落实。抓好省政务服务中心运营,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试点,探索实施行政审批“市县同权”改革,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抓好相关领域严重失信专项治理,推动出台《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启动“亩产效益”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二是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地位,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确保在政策执行上一视同仁、在市场竞争中公平对待。(2)激活民间投资,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以及电信、通讯等行业限制,推出一批有利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示范项目,鼓励民间资本以股权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运营。(3)推进实施民营企业信用融资计划,探索建立重点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服务活动,扩大企业债券等融资规模,有效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三是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省、市、县三级筛选推出一批优质企业引进民营资本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优质企业、优质资产、优质资源,不设准入门槛、不限持股比例、不限合作领域,优先引进民营资本参与。深化重点领域国有资源整合重组,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主业集中。支持符合条件的省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四是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规范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健全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全面落实减税清费政策,加快建设地方税体系。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推进省农信联社改革,以股权为纽带构建农商行新型管理体制;支持城商行高标准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实现增资扩股、优化股权结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持续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支持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做好企业债券融资工作。
(六)深入拓展开放合作广度深度,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一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一批各类境外园区。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地方经贸合作全球化新平台。做强“齐鲁号”欧亚班列品牌,提升整体效能,增强洲际中转能力。推动省丝路基金设立运行。二是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1)加快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推动与日韩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对接合作,主动承办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交流会;紧密跟踪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争取谈判的初步共识在山东先行先试,积极参与中日开拓第三方市场合作。出台全面深化鲁港澳合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2)对接融入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加强与德国、法国、英国等合作,扎实推进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青岛中德生态园等园区建设。(3)实施跨国公司三年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合理引导企业务实有序“走出去”,带动境外优质企业回归投资发展。三是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保税展示交易等健康发展,扩大机电、高技术产品出口,促进金融、文旅、设计等服务出口。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优质消费品进口。选择30个县(市、区)开展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四是提升“双招双引”水平。(1)落实《山东省深化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合作行动方案》,聚焦“十强”产业集群、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发布招商指导目录,绘制全球招商地图,开展专业化、精致化、精细化招商。持续做好重点项目合作意向跟踪服务,将潜在意向转为实际合同。强化开发区主阵地作用,推进55家开发区开展创新试点工作。(2)全面落实“人才新政20条”,深化推进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高水平技能人才提升等人才工程,完善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实施办法,引进一批海外战略性科技人才、优秀企业家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五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开放环境。抓好自贸试验区申建创建工作,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宽金融、制造、服务等领域的准入限制。优化口岸环境,全力推进降成本、提效率、优服务。
(七)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营造安全稳定发展新局面。紧盯关键领域风险点,坚持重心前移、快速反应、有效应对,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一是防范处置金融风险。大力实施“金安工程”,建立薄弱环节金融风险处置工作台账,分级分类、一企一策,制定差异化防控措施,全面提高应对处置能力,构建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扎实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二是抓好政府债务管理。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力防控存量隐性债务资金链断裂风险。在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支持地方政府设立政府融资担保公司,合理保障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融资需求,推动各级融资平台公司加快市场化转型升级,合规承接政府公益性项目。三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合理有序安排供地规模,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扩大公积金制度受益范围,重点引导民营企业缴存扩面,满足职工住房刚性需求。稳步实施棚改旧改,争取国家扩大对我省棚改专项债券发行额度支持,年内完成1995年前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的90%以上。四是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关注中美经贸摩擦走向,对涉美贸易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实行动态监测,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汇率、信贷等政策,提供精准支持和服务;实施好提高稳岗补贴标准、技能提升补贴标准、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等政策,防范集中失业风险。
(八)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扎实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生态山东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强环境突出问题综合防治。(1)严格执行逐步加严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强化燃煤、工业企业、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序开展秋冬季错峰生产、错峰运输,强力推进清洁取暖,加强蓝天保卫战督导检查和问题整改,全面完成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2)严格执行新发布的流域排放标准,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推行“一企一证、持证排污”管理模式,全面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3)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风险评估,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抓好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加大节能降耗力度,扎实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探索建立用能权、用煤权初始分配制度,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2)大力实施“外电入鲁”,重点推进潍坊至临沂至枣庄至石家庄特高压交流环网建设;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核电、生物质能,提高新能源电力供应能力。(3)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项目。落实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低碳园区、低碳城市建设试点。三是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严控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勘界定标工作,健全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开展“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组织实施造林绿化“十大工程”,推进采煤塌陷地市场化、多途径修复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扎实开展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勘界定标工作试点。
(九)不断提升统筹融合水平,拓展协调发展新空间。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和军地协调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共赢发展格局。一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1)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扎实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支持经济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人口集聚度高的县撤县设市、设区。(2)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加紧建立对接机制,鼓励省内骨干龙头企业、优势创新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环渤海、中原城市群等地区经济联系,构建地区间协作发展新机制。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抓好新型城镇化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完善人口市民化“1+N”政策体系,出台中小城市培育指导意见,开展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新生中小城市试点,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年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再提高1个百分点。持续开展县域经济提升行动,加快扩权强县,进一步提升县域综合实力。三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龙头企业,布局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促进军地创新成果对接转化,加强交通、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领域军民合建共用。全力推进国家(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在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和发展模式创新方面形成一批示范经验。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高、平战转换快、示范作用强的企业事业单位,新建部分国民经济动员中心。
(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全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群众。一是精准脱贫兜底线。盯紧“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弱残”,深入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实施好光伏扶贫、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三大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发挥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夯实已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的脱贫成果。加快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基本完成外迁安置社区主体工程和新建村台建设,筑堤保护工程全面开工。推动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取得新成效。二是多措并举稳就业。制定完善稳就业政策措施,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各类群体就业,实施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增福祉。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加强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医保监管、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系统建设。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指导各地科学确定城乡低保标准。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促公平。(1)实施好“双一流”建设计划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工程。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建立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长效防控机制,新建、改扩建2000所以上幼儿园,新增学位50万个。(2)加快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年内每个县(市、区)至少新培育或引进1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完善职工、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范围。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改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加快旅游服务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媒体、创意设计等文化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孵化器。五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落实社会矛盾排查预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基层基础建设三年攻坚战,加快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装备建设,大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持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加强食品药品、消防和危爆物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附件: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