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不生田,处处动刀镰。”又到一年丰收季,乌江之畔翻滚着金色稻浪。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的代远付趁着天气晴好,收割了自家10多亩的水稻。
“你看这优质红米稻,籽粒多饱满。”剥开一粒金黄的稻谷,老代笑了,“今年虽然受到疫情、洪涝和病虫害的影响,但每亩产量还是有1000斤左右,收成相当不错。”
大江南北,到处是秋收景象,让人看着就高兴。
“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预计比上年增加800万亩,丰收在望。”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今年还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会有个好收成。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粮食连年丰收,产量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刷新历史纪录,达到1327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470公斤,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魏德东盯着地里一株株挺直了粗壮“腰杆”的玉米,喜得合不拢嘴:“今年又扩种了200多亩,长势很好!”魏德东每天都要到他的2000多亩富民农场转转,“10月中旬准备收了,估摸着每亩产量能到650公斤左右,比去年又高了些。”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称赞道。
丰收的背后,是5年来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是农业科技的强劲支撑。
在安徽省涡阳县,收割机轰鸣前行,一簇簇玉米被农机吃进“肚子”,摘穗剥皮,金黄籽粒倾泻而出。“卫星‘指路’,农机无人驾驶了。”麦客赵凯说,他开的“雷沃谷神”收割机搭载的无人驾驶系统、电控方向盘,与北斗导航系统配合,“牵”着农机往前跑。
“地块的遥感图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设置好行驶路线、行距就行。”赵凯说,好多客户都点名要北斗导航系统。以往几天才能收完的庄稼,现在几小时就解决,提质又增效!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秋粮大面积收获在即,各地将有200万台联合收割机投入秋收作业。
浓浓的科技范儿改变着农业,也增添了发展动力和活力。“十三五”期间,中国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2019年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均较2015年显著提高;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以上,稳稳地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从田间的收获到粮仓的充裕,中国人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越来越足。
2017年,在江苏省射阳县,一批高标准储粮仓拔地而起,总容量达到35万吨。“我们的储粮仓分布在县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2.5万吨、5万吨和11万吨等多个储备规模。”射阳大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苏阳如数家珍,每年新收的小麦、稻谷,销售之外都会存进储粮仓,“现在仓储条件大大改善,粮食可以‘吹空调,盖被子’,温度湿度有保证,防虫防霉。”
仓廪实,天下安。这5年,中国不断加强粮食储备应急管理,形成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协同运作、政府储备和企业库存互为补充的粮食库存体系。据农业农村部介绍,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稻谷小麦两大口粮的库存可满足全国居民1年的消费需求。
年丰时稔粮满仓,百姓殷实国兴旺。5年来,精彩的丰收故事一个接一个,14亿中国人在这片沃土上收获着喜悦,更播撒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