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推行村级劳务中介让农民工家门口就业,记者记录劳务中介丁峰的一天——
“农民家门口打工,我为农民打工”
编者按: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春将至,万象更新,我省广大基层人民群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斗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今日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记者探访奔跑在基层奋斗路上的追梦人,倾听他们的心声。
1月26日清晨6点,大雾笼罩着邹东山区。邹城市香城镇白石铺村,丁峰双手用力支撑着身体从轮椅挪到一辆改装轿车上。打火、开灯、加油,出发!他摁了一声喇叭,后边一辆载着5位本村农民兄弟的面包车也跟了上来。
“不管雨雪还是大雾,我们这段时间天天都是这个点出发。”山雾中,车辆朝城前镇方向缓缓移动,丁峰边小心驾驶汽车边告诉记者,他想尽快干完手头的工程,让大家过个踏实年。
今年40岁的丁峰2002年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腰部以下半身无法活动。出事后回到村里,就业成了大问题。丁峰脑子活、人脉广,就试着帮村里和他一样就业困难的劳力联系承接些零散的工程干。可这种“人等活干”的工作对大家吸引力不大,自己收入也是寥寥无几。
去年起,邹城市探索成立村级劳务服务中介,推动由政府行政式服务向市场化服务方向转变,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或有序转移就业,在家门口端稳端好饭碗。在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有134家村级劳务中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丁峰也第一时间注册成立了邹城市华玲劳务有限公司,管道安装、房屋装修、园林绿化等工程都能接。去年下半年,他们一天也没闲着,每天都能收到就业部门发布的各类用工信息,“人等活”变成了“活等人”。平时夫妻俩各领一班人在周边揽工程,工人最多时达70多人。
半个多小时后,天渐渐亮了起来,车辆开进城前镇一处在建的回迁小区。他们承接了小区9栋楼的煤改气壁挂炉安装工程,已经干了10多天,当天还剩下最后一栋楼。“咱们加把劲,争取今天完工放假过年!”丁峰坐在车上,打开车门招呼大家干活。5人分工协作,先将重约80斤的壁挂炉背上楼层,很快忙活起来。
“有空时过来就有活干,平常不耽误忙自家的事,跟着丁峰干吃不了亏!”51岁的齐方国是5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动作慢但干活认真。他妻子患有精神残疾,无法劳动,一家四口这么多年全靠他一人赚钱养活。这几年,他跟着丁峰干,忙完地里就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仅去年下半年,他打工就挣了1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清亮了”。
“不好了!”随着工人的一声呼喊,正在车里刷用工信息的丁峰赶紧把脑袋伸出车窗。原来工人打眼时钻到了墙体中的电线。丁峰赶紧叫停施工,并主动找到相关负责人报告情况。经现场反复测量确认,工人打眼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有可能是个别线路在前期施工时发生偏离。按下这个“葫芦”,剩余壁挂炉没能按时到货这个“瓢”又起来了。丁峰安排工人自行去邹城市里拉货。等大家的空,他接到电话:他们上个月施工的附近一小区,一户业主的壁挂炉出现故障。他一加油门,马不停蹄地赶过去查看情况。
“厂家发货不及时,炉子今天来不了了。”接到工友打来的电话时已是下午2点,丁峰在路边凑合吃了一口午饭便赶紧返程,并打电话招呼大家到他的采摘基地集合。“就是帮我整整大棚,凑合凑合给大家按一天来记工!”丁峰说,农村有很多年龄偏大、留守妇女、身体残疾等就业困难群体,“大家都是一个村的邻居,知根知底,在我这里能实现灵活就业。”他早就把大伙儿当成了自己公司的员工,为他们购买了工伤意外保险,每月按时为大家发工资。
“好好干,咱们的政策会越来越好。”随行的邹城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苗军接过话茬鼓励丁峰。邹城市统一制定村级劳务公司规章制度,并动员用工企业采取市场化方式对村级中介制定奖补政策,中介公司每成功推荐一名员工,可获得几百元到几千元的补贴,实现村级中介“有利可图”、用工企业“有人可用”、求职人员“有岗可上”的“三赢”效果。
夜幕降临,妻子沈小玲也带着工人下班回来。夫妻俩顾不上吃饭就忙着合计,准备这两天购买一批大米,连同工资一块儿发给大家。“跟着我们忙活一年了,多少也算是俺俩的一点心意。”丁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