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2021专题 > 文旅工作参考政策汇总 > 第三期 > 正文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1-12-31 15:21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体育消费持续提质升级,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鲁政办发〔2021〕1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体育消费持续提质升级,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产业

  (一)打造高端品牌赛事。鼓励各级申办、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争取培育5项以上国际品牌赛事,10项以上全国品牌赛事。对重大高端赛事给予适当奖励扶持。支持有条件的市打造体育赛事名城。(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财政厅、省委外办,列第一的部门单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大力发展职业赛事。鼓励社会力量组建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挖掘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城市属性,培育主场氛围、赛事文化和观赛群体。对在我省注册参加全国顶级职业体育联赛的俱乐部按联赛成绩、人才培养等给予适当奖励扶持。(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财政厅)

  (三)引导扶持业余精品赛事。积极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省市县三级业余联赛,创新开展社区运动会。支持各级结合本地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举办特色品牌赛事活动,打造沿黄、沿海、沿运河系列品牌赛事活动。(责任单位:省体育局)

  (四)完善健身休闲活动体系。普及足球、篮球、排球、游泳、路跑、骑行等大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推动电竞、击剑、马术等时尚运动项目健康发展。传承推广武术、龙舟、射箭等民族传统健身休闲项目。(责任单位:省体育局)

  二、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

  (五)加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建高端体育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加快新技术应用,开发智能运动装备产品,支持打造智能体育制造业集群。办好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和体育智能制造创新大赛。建设好山东省体育产业研究院。(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体育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六)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托青岛、济南、临沂等物流节点城市打造集商品仓储、物流配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全国重点体育用品物流基地和采购分销中心。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企业打造跨境产业链服务链,发展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以合作、自建等方式布局建设一批海外仓。(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商务厅)

  三、加大体育设施供给

  (七)健全体育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区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等标准规范,配套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新建及改扩建体育场地设施。(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八)盘活用好体育场馆资源。推进学校体育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工作,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管理。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作,推动建立一批业态融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教育厅)

  四、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九)壮大骨干体育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创新能力强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体育上市公司和领航型企业。加强平台支撑、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到山东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总部。(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十)大力发展中小微体育企业。鼓励各市建设体育产业园区、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引导中小微体育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大力培育体育中介、体育经纪、策划咨询等新业态企业。(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十一)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形成体系健全、规范有序、作用明显、富有活力、覆盖全省的体育类社会组织体系。对体育社会组织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加强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完善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目录和标准,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接体育公共服务。(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民政厅)

  五、推进融合发展

  (十二)加强体旅融合。完善体育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赛事。(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厅)

  (十三)推动体卫融合。鼓励社会力量提供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市场化服务,探索建设体育康复产业园区。组织开展体卫融合试点,培育体卫融合服务示范项目,研究推广体卫融合标准规范。(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卫生健康委)

  (十四)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推动运动项目进校园活动,支持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完善面向青少年的体育赛事体系。试点开展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和体质提升工程。(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卫生健康委)

  (十五)推动体育与数字经济融合。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体育产品和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拓展在线健身、网络赛事、线上培训、沉浸式观赛等数字体育生活新图景。发展体育“新基建”,依托“互联网+”“数字+”“智能+”,升级体育基础设施。(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六、培育体育消费市场

  (十六)培养终身运动者。探索实行学生运动技能标准达标评定制度,推动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支持将职工健身列入单位工作计划,定期举办运动会。加强省市县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行专业和业余统一衔接的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增强群众健身意识。(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总工会、省体育局)

  (十七)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定期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体育消费季,推动夜间体育、假日体育发展,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加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的创建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多样化体育保险产品。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制定规范和促进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意见,探索体育领域预付费式服务机构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信用失信联合惩戒。(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山东银保监局、青岛银保监局)

  七、强化保障措施

  (十八)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完善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和办赛指南。建立跨部门的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或例会制度。推动赛事安保服务标准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协调推动水域、空域、森林等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依法依规开放。(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公安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

  (十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统筹省级体育发展资金支持体育产业发展,鼓励各级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一步支持全省体育产业发展。鼓励银行开发体育专属信贷产品。支持体育企业通过各类债券、债务融资工具和证券化产品融资。(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体育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山东银保监局、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证监局、青岛银保监局、青岛证监局)

  (二十)保障体育产业用地。各级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要统筹考虑体育用地布局,并纳入当地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市场主体利用闲置空间新建改建体育设施,落实在五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并依法依规简化优化审批流程。(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体育局)

  (二十一)强化体育人才支撑。支持高校增设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加强体育竞赛管理、体育产业运营等专门人才培养。加强体育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工作。鼓励大学生、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从事体育产业工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二十二)搭建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办好山东省体育产业服务大厅,提供政策咨询、资源交易、推介宣传等一站式服务。办好山东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展会、论坛,加大对企业赴国外参展的补助。发挥山东省体育产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商务厅)

  (二十三)加强示范引领和标准化建设。加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品牌体育赛事、星级健身俱乐部等培育创建力度。开展体育产业创新试点,积极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加强体育产业相关标准研制与推广工作。(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指导和评估评价。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同,完善细化具体措施。各市、县(市、区)要建立相关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各有关部门)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2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监委,省法院,省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2月17日印发


初审编辑:张小南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