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虎360是中国IT圈内最具争议的公司,不是之一而是“第一”。在业内,对于“360安全,安全还是不安全”的问题,一直都是个热议的问题。对于这家颇具争议的公司,媒体圈内的人一般采取避而远之的策略,以避免为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作为一份财经日报,我们始终认为,在这样的一个缺乏责任感的时代,媒体有责任肩负起舆论监督的责任,通过客观调查还原真相,让事实曝光于阳光下,还民众一个知情权和选择权。
正是基于此,自2012年10月底开始至今,我们一直在全面调查奇虎360,以试图客观剖析和还原笼罩在层层迷雾下的360黑匣子谜团。目前已于2月26日以5个整版推出深度调查稿件《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
核心内容:我们不知道的360
《信息方略》的调研结果显示,回答“拒绝安装360”的企业比例高达60%。
一家以声称安全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正面临“不安全”的声讨……
360创始人周鸿祎一直对外宣称,360成功的秘诀是 “破坏性创新”。但记者调查发现,360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创新型破坏”:破坏才是目标。通过破坏,打破既有规则,从中获得市场与利益。
而这一破坏的基础,便是对互联网世界最基本的准则——最小特权原则的践踏。
为全面还原360的真实面目,“独立调查员”们以超人的技术能力与艰辛的劳动,剥茧抽丝般一层层揭开,将其内部机制破解成功。
360发家于“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而这两款产品甫一面世,便携带了这家公司的癌性基因:以违反“最小特权原则”为基石而构建。
记者第一次查清,360是如何在其庞大的以安全着称的“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软件中,植入非法程序,并通过该非法程序中的“后门机制”与360云端配合,形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秘密内部机制。
最令人惊诧的是,即使在360内部也属高度机密的“V3升级机制”。当360要发动一场讨伐竞品的战争时,其便启动“V3机制”——通过 “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在用户电脑中私自卸载竞争对手的产品,私自安装自己要推广的产品,从而以最便捷的方式一举占领市场,这就是360常胜不衰的真正秘诀。
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360表现出两个粗暴:粗暴侵犯网民的合法权益(隐私权、知情权、同意权)、粗暴侵犯同行的基本权益,肆无忌惮地破坏行业规则,从而实现其“一枝黄花”式的疯狂成长。
360现象,不仅对行业有巨大的破坏性,对互联网秩序产生严重的破坏力,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癌性浸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调查发现,360相关产品被苹果下架事件绝非偶然,背后既有特殊的原因,也有必然的结果,更有不断成为常态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粗暴侵犯用户权益,破坏行业规则,损害企业基本权益,会给整个企业带来不良后果。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对360接连亮起“黄牌”,要求360进行整改,将视整改情况采取进一步的管理措施。
报道回放:全面揭露360“癌”性基因
该报道通过近4个月的深度调查,全面而系统地揭露了360产品体系架构最深技术层次的“癌”性基因,以及360以其相应技术模式为依托而一脉相承的 “癌”性圈地模式。
该文见报后,迅速成为社会性话题,甚至引发一些国际媒体的跟进。更令人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该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网络隐私问题的关注和当前网络隐私权保护不够问题的反思。在今年的“两会”上,一些有识之士以此为契机,提交有关网络隐私的提案,以寻求加快中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
调查心得
时下,我们对奇虎360相关行为的调查工作仍在继续。我们相信,在读者的支持下,《每日经济新闻》还会冲在新闻第一线,继续为民众知情权和选择权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调查不为了“针对谁”,只为了“还原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一道“还原真相”的力量已开始在扩散。时下,一些有关奇虎360的相关法院判决,已逐渐在法律层面为社会呈现出一个个事实真相。而这些法院判决,也间接在一点点地呼应着我们报道中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