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农村参与科技助农
在陕西省杨凌无花果栽培基地,巴基斯坦小伙儿金乐天正在测试有机肥中氮磷钾元素的含量。“杨凌的无花果有20多个品种,而我们国家只有几种。我想引进一些品种到巴基斯坦,同时制作无花果叶有机肥,实现循环利用。”在华生活了6年的金乐天,中文说得十分流利。
这位来自卡拉奇的29岁年轻人,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植物营养学博士学位。今年6月,他和几名同学一起来到陕西乡间,助力乡村脱贫攻坚。“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它使我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金乐天说。
金乐天所说的活动是西北农大组织的科技助农活动。今年6月,在西北农大国际学院和团委的组织下,包括金乐天在内的5名留学生和两名中国学生来到汉中市镇巴县进行科技助农。镇巴县位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今年2月刚退出贫困县序列。
“镇巴虽然地处大山腹地,但因为通了公路,村民们可以方便地将农产品运输出去。”在镇巴,金乐天感受到中国政府为脱贫攻坚推出的行之有效的举措: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道路,政府就组织修路;农产品销售需要开拓市场,政府工作人员就想方设法帮忙寻找“买家”。
“金博士,我们的茶叶怎样才能提高亩产量啊?”当地茶农请教金乐天。在仔细观察了茶园的地形后,金乐天给出建议:“这里是坡地,把所有的肥料都堆放在坡上,靠近山脚的茶树基本施不到肥,会影响产量。要分别在上中下坡多选几个点放肥料,这样施肥更均匀,产量会更高。”
金乐天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14年。他从巴基斯坦信德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来华深造。“巴基斯坦很多人在关注共建‘一带一路’,我很想来中国看看。”从零开始学汉语、练习使用筷子……许多个“第一次”让初来乍到的金乐天感到新鲜。老师为他起了中文名,取“金色、快乐、天空”之意。在同学眼中,他性格开朗,总是笑声不断,与名字很相符。
6年来,金乐天的足迹遍布黄土高原的多个西北农大农业试验站。一次次深入农村,让他对中国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有了直观的感受。他常去陕西省三原县斗口试验站,那里的村子几乎每年都有新变化。“我看着村民们的代步工具从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又换成了小汽车,他们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金乐天认为,中国的精准扶贫方略对国际贫困治理的理论创新,以及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向广袤乡村地区的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帮助解决其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是西北农大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近年来,西北农大开始尝试让农业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参与该项活动。除了实地科技助农外,学校还组织了一些线上活动。今年5月,金乐天为陕西省合阳县坊镇中心小学的373名学生上了一堂题为“丝路大讲堂,带你看世界”的网课。课堂上,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巴中友谊、共建“一带一路”、巴中农业合作、中国为世界抗疫作出的贡献等内容。屏幕另一头,孩子们听得仔细,不时提出问题。
“加油!未来属于你们。”金乐天用这句话作为网课结语。他说,希望孩子们努力,美好的明天就在前方。
云端分享脱贫逐梦故事
本报记者 张丹华
“谢谢你,今后的求学道路上我有了榜样,我会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听完杜牧同的演讲,陕西省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3)班的杨凯瑞很激动。
来自中非共和国的杜牧同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留学生。今年夏天,他在“云端”为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1800余名学生作演讲,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鼓励他们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云端谈梦想”是西北农大组织的“让青春梦想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系列探索实践之一,通过一系列云端讲座,鼓励贫困地区学生珍惜韶华,努力拼搏,勇敢追逐青春梦想。目前这一系列实践已被教育部列为高校扶贫典型项目。
面对着屏幕另一端一张张青春朝气的脸庞,杜牧同用中文侃侃而谈:他喜欢用“追梦人”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杜牧同家里有12口人,10个孩子中他排行第九。幼年家境贫寒,但并不妨碍他拥有自己的梦想。“我上小学的时候,非常喜欢看中国的武打片。因为武打动作太快,我没法一边看画面一边看字幕,那个时候我就下决心以后要学中文了。”他说。
杜牧同立志要考上大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他早早确定了攻读兽医学专业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他最终考上了中非共和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班吉大学。
“进入大学后,我始终没有忘记想学中文的愿望。了解到西北农大有专业和我的所学非常对口,2015年本科毕业后,我申请来到中国继续深造。”杜牧同说。西北农大所在的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农业高新区,被称为“中国农科城”。在动物医学院攻读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期间,杜牧同先后克服了身体不适、语言不通、专业障碍等许多困难。目前,他已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开始攻读西北农大预防兽医学的博士学位。
从贫困家庭走出,杜牧同对于“脱贫”话题格外关注。听说西北农大组织“让青春梦想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的活动后,他主动报名参加,“我曾经和这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们有着相似的境遇,我想把自己的奋斗故事分享给他们,希望他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勇敢前行。”
在传播梦想的同时,杜牧同也渐渐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我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村的发展需要什么。”博士毕业后,他希望回到班吉大学从事动物科学科教工作,并打算推动班吉大学与西北农大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来自中非共和国的学生,做两国间的友谊使者,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把更多中国经验带回家乡”
本报记者 宋豪新
“去了撒坝子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脱贫攻坚做得这么好。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在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刘天浩跟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2016年,刘天浩来到中国,成为四川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留学生。2020年寒假,他独自一人来到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松坪傈僳族乡撒坝子村。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他拿起农具,跟着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一起干农活。
两年前的冬天,在一位驻村帮扶的朋友邀请下,他第一次来到撒坝子村。这里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村民淳朴热情。自然环境优美,但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刘天浩回忆起第一次到村里的经历,“当时,村里没有路,不通水、不通电,也不通网络。村民生活困难,从村里到最近的乡上,坐车要两个多小时,走路要走大半天,出一次大山很困难。”
今年寒假前,驻村工作的朋友告诉他,脱贫攻坚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好多了。刘天浩决定回撒坝子看看。先坐飞机,再换乘大巴,“离村子越来越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村里不仅通了新修的公路,路两旁还安装了路灯,现在村民们出行方便多了。山上也立起了铁塔,村里通了电,村民们还学会了上网。”刘天浩说,村里的巨大变化让人惊叹。
变化背后,是多种扶贫政策支持以及村民们被调动起来的脱贫积极性。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脱贫攻坚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带领村民育产业、闯市场、增效益。驻村工作队扶贫、扶志又扶智,在巩固提高当地现有核桃、花椒种植和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今年又发展山药252亩、魔芋200亩等特色产业。“今年我家参与种植的山药都卖到县城去了,年底预计能多赚7000多元。”一位村民告诉刘天浩。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打实的变化,村民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撒坝子村度过的这个寒假,让刘天浩真正懂得了这句话中蕴含的智慧。到成都后,他决定申请在中国继续深造。“在中国待的时间越长,我想学的就越多。我要把更多中国经验带回家乡。”在刘天浩看来,中国政府决战脱贫攻坚,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值得很多国家借鉴学习。
“精准扶贫的成果令人惊叹”
程远州 刘 媛
屏幕亮起来,一帧帧照片在屏幕上滚动,扬尘的土路、歪歪扭扭的土房……在村委会的放映室,加纳留学生罗泽和同学们看到了昔日的红旗坪村——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人均年收入曾经不足3000元。走出放映室,目之所及是整齐美观的楼房、干净平坦的硬化路,以及一排排在阳光下闪烁银光的大棚——那是村里的扶贫产业基地。“这个村庄的巨大变化让人感慨,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的成果令人惊叹!”罗泽说。
罗泽所说的红旗坪村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曾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村。去年12月,她所就读的武汉纺织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来自俄罗斯、埃及、加纳、孟加拉国、印度等5个国家的13名留学生前往红旗坪村考察参观,当地农户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让留学生们印象深刻。
在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扶贫第一书记肖曙光的带领下,留学生们走进农户家中,详细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肖曙光介绍,针对村民居住零散、危房较多的问题,政府拨出扶贫资金帮助村民建新房、改旧房,将偏远地区的农户集中搬迁到安置点,还修建起社区活动中心“幸福院”,让村民们不仅住得好,还能参与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令罗泽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独居老奶奶。老人原本住在人烟稀少的山腰,因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得以搬出大山,住进了政府免费提供的新楼房。除了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她的家人也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家庭收入大幅增长。罗泽说,老人现在每天晒晒太阳,跟邻居聊聊家常,生活过得很舒适。
深山里的农民,如何增加收入?很多留学生对这一话题颇感兴趣。红旗坪村的答案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必须双管齐下。在红旗坪村,扶贫干部在多次考察后带领村民建大棚种植金银花,建设加工厂生产制作药材、饲料、精油、花茶等产品,一个加工厂就可吸纳约30人就业。经过5年的努力,村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增至1.4万元。去年底,全村实现脱贫出列。
罗泽和小伙伴们刚到红旗坪村时,“担心语言不通不好交流”。但是,“笑容是最好的语言”。留学生们与村民们一起参加当地举办的“乡村振兴”杯首届丰收运动会,在“滚南瓜”“扭玉米”“拣土豆”等比赛项目中,大伙儿打成一片,欢声笑语不断。“村民们温暖的拥抱和脸上洋溢的笑容传递出他们的友善和热情,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罗泽说,篝火晚会上,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和各国留学生一起唱歌跳舞的场景让她难忘。
红旗坪村之行,给罗泽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扶贫课”,“我们对中国的扶贫政策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罗泽说,“中国的减贫实践值得学习。我现在经常向朋友们讲述中国故事,推荐他们来中国学习,希望可以把中国在扶贫等领域的经验做法带回国。”(张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