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两会前瞻:三大战略撬动区域协同发展“大棋局”

2015-02-26 18: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鉴于全国两会在即,上述消息颇有信号意义,这意味着以“一带一路”为统领,以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为着力点的区域协同发展已是箭在弦上。

  官媒近日透露,“一带一路”规划已经获批并在小范围内下发,即将正式出台。鉴于全国两会在即,上述消息颇有信号意义,这意味着以“一带一路”为统领,以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等为着力点的区域协同发展已是箭在弦上。中国经济将在今年正式开启区域协同作战的“大棋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进而点面结合的几个不同历史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先后设立的深圳、汕头、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到20世纪初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付诸实施,再到不久前的自贸区热潮,决策者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激发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期而至。北京方面意识到,立足于“新常态”,旧时“自扫门前雪”式的“条块式”发展模式已经过时,中国亟待升级既有战略,在国际(尤其是周边)和国内两个层面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这便是去年中共中央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并列为国家三大战略的重要背景。

  回顾近一年半以前,当“一带一路”战略被提出后,国内外对此还有不少的疑虑乃至于误解。但随着该战略的稳步推进,上述疑虑正在呈现消弭之势。人们发现,“一带一路”既契合中国发展需要,也呼应了各国合作愿望,该倡议提出至今,已得到沿线近60个国家的认同与支持。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国签署了同“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选择,它突破了原有区域政策甚至区域研究囿于国内的局限,强调内外联动,在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内,调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均有空间上的交叠,前者地处政治文化中心,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1亿。后者则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和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可以说,这三大战略的联动实施,有望盘活中国全境与周边,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协同发展的“一盘棋”。

  在当前全球经济疲弱,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骤增的大背景及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领导人以沉着的战略定力,及时擎画“三大战略”,显然意在以国家之谋划,强势撬动新的增长版块和空间。此举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突破了之前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为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带来全新的带状机遇。

  许多中国学者认为,“三大战略”绝不仅是简单地解决区域协同发展问题,还被赋予诸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等更加重要的使命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因此“三大战略”必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第二春的最强大动力之一。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三大战略”政策的落地,其中“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工作已初步完成,接下来的“硬骨头”,是向里面填充相应的政策资源。这一过程由于牵涉到中央、地方政府及企业等多方利益,更需要执政者“蹄疾而步稳”的战略布局与“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整合,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同理,京津冀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也因涉及多个地方政府及无数企业的利益,其复杂程度更可想见。以京津冀一体化为例,三地定位与分工如何明确?在实践中,固有行政分割与市场壁垒如何打破?……这一系列难题的解决,将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坐标和镜鉴。

  全国两会历来是中国政府完整阐述其重大政策的平台,亦是中央与地方执政者高频次互动、政策上密集“对表”的最佳时机。三大战略如何下好先手棋?国家层面的意愿怎样与地方发展思路同频共振,这或许会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看点。(完)


初审编辑:刘梅婷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