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敬业报国 匠心圆梦

2015-08-04 17: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

  

  引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国务院近期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为此,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已从2000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19.8%。这一巨大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数目极为庞大却在公众领域相对沉默的群体——产业工人。他们作为最普通的劳动者群体之一,用双手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制造业强国的梦想需要他们的付出与奉献,时代发展呼唤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工匠们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创造出工艺上的奇迹,展现出极致化的追求,令人惊叹、让人敬佩。现代社会,即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

  产业工人的职业尊荣感如何得到社会认同?当代中国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又该如何促进越来越多的“工匠”涌现?请看本期对话。

  转型需求 时代呼唤

  高水平的“工匠”不仅能制造,还能创造。制造业强国的实现需要成千上万产业工人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工艺水平

  记者: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不乏“庖丁解牛”“卖油翁”这类经典故事,但进入现代社会后,“工匠精神”逐渐匮乏,近年来人们的关注和呼吁越来越多,原因何在?

  常凯: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正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在小作坊生产模式下,工匠只有技术相对精湛才能更好地存活,由此衍生出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为特征的“工匠精神”。许多延续至今仍然兴旺的“老字号”正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典范,比如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国外同样不乏范例,“德国的锅可以用一辈子”,日本的拉面馆常常是几十年、几代人钻研拉面汤……二战之后德国、日本的重新崛起,与崇尚“工匠精神”带来的产业工人素质提高、制造业水平提高不无关系。反观我们自己,一些工人在价值取向上则有失偏颇,在职业规划上更想当主任、当厂长,不愿在技术方面争创一流。长此以往,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将会变得漫长曲折。

  孟剑锋: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易于在快节奏中迷失。踏实工作的人少了,急于求成的人多了,社会风气变得浮躁了。“工匠精神”好比一剂“清心剂”,提醒人们静下心、多钻研、专注当下、投入工作。如果“工匠精神”成为产业工人的共识,“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和竞争力增强就会指日可待;如果“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行各业都以追求极致、做到最好为目标,就可以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加快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圆中国梦的进程。

  记者:智能化生产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不少企业已着手用机器代替人工。在广东东莞已经出现了“无人工厂”;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也将于11月在北京举行。面对这一趋势,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何在?

  胡双钱: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比如,很多人认为,飞机零件制造靠的是尖端设备,但实际上,许多零件还是要靠手工来打磨,角度很小或者有复杂的转角时就无法用机器加工到位,且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高凤林: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工匠作为将设计转化为实物产品的执行者至关重要。一些复杂的结构可能用先进的机器也难以实现,而人是最具柔性的,可以发挥创造力来解决复杂问题……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高技能的工匠都不可或缺。如果机器取代了旧工种,那必然产生操作机器的新工种,能够驾驭机器的高级技工将更加吃香。事实上,拥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能够在制造中不断改进工艺、在改造中努力突破极限,既承担“制造”的功能,更具备“创造”的可能。比如,火箭发动机就是一种高精尖产品,它的焊接就需要高技能来保证。

  追求极致 实现价值

  拥有高超技艺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是爱岗敬业的集中体现

  记者:您认为“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怎样的联系?

  高凤林:木工匠祖师鲁班就是工匠的榜样。工匠在劳作过程中往往匠心独具、浑然忘我、享受过程、追求极致,力求用最好的制造手段创造出最卓越的产品。有人认为只要拥有高超的技艺就是好工匠,其实不然。一些媒体在报道我时通常强调可以焊接0.08毫米厚度的细管。实际上,对于一名好工匠而言,高超的技艺只是其表象,更为决定性的因素是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

  胡双钱:工匠和普通工人都是劳动者,是社会的建设者。推崇“劳动最光荣”和倡导“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不变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变化的是对劳动的更高要求,希望人们开动脑筋,追求极致。我们都说“实干兴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工匠往往成为某个岗位的带头人,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应起到模范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给身边的同事做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弘扬“工匠精神”。

  孟剑锋:好的工匠就是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追求极致,不断超越自我。去年11月,北京工美集团包揽了3件2014年APEC国礼的设计制作任务。其中和美纯银丝巾果盘作为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配偶的国礼,凭借着传承古老而精湛的錾刻工艺惊艳了世人。作为产品的主要制作者之一,为做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我反复琢磨、试验,先后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一做就是5天,这把细细的錾子上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粗细,最终就用这样的錾子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因为热爱自己的岗位和职业,才能保持初心,从严要求自己,在坚守坚持中倾力创新突破。“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倡导最为一致,每名工匠都应成为爱岗敬业的代言人。

  周东红:“敬重”所从事的工作至关重要。捞纸是宣纸成纸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序。捞纸工的“工匠精神”体现在:普通工人一天捞1300张纸,可能只有1000多张成品;工匠的成品则可达1200张以上,且每张厚薄如一,重量误差不超1克。1986年我开始学捞纸时,几乎一窍不通,于是每天早来晚走,时刻琢磨着怎样才能达到技术要求,提高成品率。同批进来的学徒,我出师最早。我觉得捞纸不光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手艺,把老祖宗的手艺学精学透,让书画家用上好纸,是宣纸工人的本分和骄傲。

  常凯:“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同样息息相关。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靠什么支撑?人们对于“中国制造”的理解,曾仅仅局限于投入简单的加工,甚至代工。我们现在对“强”字的理解有时囿于狭隘,通常认为与先进的管理、完善的设计、高科技等关系更大一些。事实上,倡导“工匠精神”,不光可以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而且能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追求卓越的工人。他们将成为整个国家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则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各行业的敬业精神。只要每个人都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追求将每件事做到最好,自然会助推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企业责任 社会导向

  应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分配公平,提高工匠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激发更多产业工人追求极致、敬业报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这“三个转变”势必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现阶段,我国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培养大批拥有“工匠精神”的工匠?

  常凯:国家要振兴,当然需要大量的优秀工匠。“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层面的支撑,是社会现实存在的反映,需要全社会的孕育弘扬。但没有物质基础,何谈精神拥有?工匠,首先是一种职业。人们选择成为一名工人时,可能更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人生的价值实现,而职业规划的依据则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价值评判。如果全社会未能形成认同工匠职业的风气,不能与时俱进给予相匹配的地位和待遇,仅仅空洞地说教和提倡,那培养大批工匠就是缘木求鱼。总体来讲,我们在培育工匠的过程中,除了精神层面的倡导,应该在制度设计上把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放在产业工人自身的发展层面。关注每一位工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让每个劳动者都有上升的空间,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过上好日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那么自然就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工匠。

  记者:培养工匠首先要从培养工人做起。作为职业工人的摇篮,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孟剑锋:要造就更多的工匠,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扶持职业教育。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累计培养各类技术人员2亿多人次。但现实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仍不够,职业教育未能得到很好发展。比如,我们的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开设了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班,培养玉雕、景泰蓝、雕漆、花丝镶嵌等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后继人才。但受经费、场地、师资等办学条件影响,只能招收很少的学生,预计2015年秋季仅能招180人,不利于培养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

  常凯:有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企业和职高学校联合办学、对接需求,培养学生。这本是双向选择、两全其美的好做法,但在有些地方变了味。按规定,很多职高的学生需要实习两年,于是有些企业出于利用廉价劳动力考虑,大量招收实习生,让学生做最基础的工作,几乎没什么培训,两年时间里大部分学生能力提升非常有限。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推进依法治教。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形成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标准体系。同时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在鼓励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同时,形成各方主体深度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记者:除学校外,政府、企业等各个层面如何更好协同配合、持续发力,造就更多“工匠”?

  常凯:企业的作用非常关键,却常被忽视。与农耕时代不同,更多的工人不再是开个手工作坊自给自足,而是在企业里工作,直接受企业文化、理念等影响。现在不少企业在生产动力、发展目标上过于功利,没把劳动者本身视为财富,只关注短期收益,认为要赚钱就要减少成本,压低工人工资,忽视工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事实上,企业除了生产物质产品,也在复制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可以日益合理、健康、高效,生产能力自然会有更大提高。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的培养对于提升竞争力、生产力所具有的核心作用,承担起第一责任,比如,组织在职工人培训、给予上升的机会和空间等。

  高凤林:现阶段,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经历“去工业化”后正在进行“再工业化”,因为有工业实力才有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我们也应从这种趋势中得到启示,重新认识产业工人在整个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更多“好工匠”,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知识不等于学历,知识只有转化成经验和能力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而非过分注重学历。目前,我国正着手研究关于明确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收益的立法问题,力争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创造者权益。只有做到行业之间、员工之间利益切分比例的合理,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工人们追求极致、奋斗创新的动力。

  议论风声

  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建造出故宫这样的世界级建筑杰作的普通工匠,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不乏“工匠精神”,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姜秋镝(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

  “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这“五为”之训必须熟记于心,先教做人再教做事,运用文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学生的认可,再传授技艺。

  ——何凯英(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缺乏“工匠精神”。只有怀揣“匠心”,视技术为艺术,把产品当作艺术品,精心雕刻细节,严把质量关,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詹纯新(中联重科董事长)

  工匠是国家之脊梁、社会之基石,是值得被推崇被世人铭记的。“励志”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不贴切,踏实沉稳才更准确。因为脊梁不能镂空,基石不能沉降,社会才可能更好。

  ——网友“小苍蝇有大侠范”

  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一念执着,他们所散发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

  ——网友“无限去毒”

  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高水平的工匠,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让我们一起向各行各业的“工匠”致敬!

  ——网友“双子座”

  本期统筹:臧春蕾 张 璁

  版式设计:蔡华伟


初审编辑:罗燕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