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规矩;重教,是新中国谋发展的最大前提。今天是第三十一个教师节,对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给予的礼赞和关注,会在这一节点达到峰值。
昨天,习大大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提出殷切希望,并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祝福。前天,李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
习大大说,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总理说,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必须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尤其是对那些在贫困地区、偏僻乡村坚守教育岗位的老师们,应当给予更多关照和更多尊重。
近些年,围绕着教育和教师,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困惑、争议和症结。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地位一落千丈,教师的社会形象也变得复杂,正负相间。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教师这一“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性质,其本身更应该被归类于职业范畴之中。但就职业关怀来说,对于它的跟进程度,则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比如,对教师的尊重,不仅是从以往对于“灵魂工程师”叠加式的崇敬之情,更在于在现实层面给予教师更多的获得感。在社会身处弱势的自我感受,对家长时刻要维权的防范心理,收入和社会地位低下的自卑感,“世界那么大”却走不出去的局促,都可能遮挡他们内心的阳光,影响他们把阳光最多地播洒给孩子。
最近,笔者在《浙江教育报》上看到一篇关于一线教师的鲜活报道。这篇现场感很足的文章,把触角放到了山区、海岛里的乡村教师群体中。被采访的老师,有的刚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有的从别的领域转而投身家乡的教育事业。事业观、价值观的推动,让这些教师离开都市繁华,继而扎根到更广袤的乡村教育上。
当然,如果笔锋到这样就戛然而止,那我们最多就只会看到一个个具有高尚情操的教师图腾。或者再进一步想象,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然而,对于教师的关怀备至,早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以前的想象定式。事实上,对于这些山区、海岛上的乡村教师,当地给予的关怀不仅是春风化雨式的,而且还是定向灌溉式的。譬如,有的地方为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们配备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空调、一个衣柜的“四个一”工程,给离岸遥远的海岛教师每月设1天“心情假”,为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研究生在评职称上有优惠政策……也只有当政策逐步落实为利好之后,那些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才更能够相信未来道路会越走越宽,自己教书育儿的劲头才会越来越足。只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享有起码的体面,才会尊重自己的职业或者事业。
会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之前两周,李克强总理刚刚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释放的信号十分明显,不管是象牙塔里还是基础一线,只要作为教师,都有可能在人生阶梯上进行着体面而尊严的耕耘。至于收获,那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