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深化改革才能推进转型

2015-10-24 0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当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7.0%,第二季度增长7.0%,第三季度增长6.9%。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当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7.0%,第二季度增长7.0%,第三季度增长6.9%。

  从数据中读出什么?

  经济阵痛。第三季度GDP 同比增长创近五年同期最低值,中国经济2009年以来首次跌破7%。1-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2%,回落较大,反映了传统部门仍面临下行压力。

  结构调整。第三产业表现较好,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经济从要素投入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型,重工业逐步向服务业转型,投资拉动逐步向消费拉动转型。消费在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系列稳增长和防风险措施出台,金融业成绩突出,有效减缓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投资动力。综观形势,外需层面,出口稳而不强;内需层面,传统经济在去产能、去杠杆的重压下扩大再生产动力不强;中长期形势,传统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主要动力。

  稳增长措施。近期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主要从投资入手。一是松动地方平台融资,包括保在建工程、允许借新还旧等;二是地方债务置换腾挪资金,地方债置换大幅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腾挪出了新的银行贷款额度;三是加速推广PPP模式,PPP基金、特许经营条例等支持措施发挥效果;四是推出重大工程包,预计四季度基建投资仍将加码,充当经济稳定器角色。

  总体看,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阵痛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简政放权、创业创新成为对冲传统增长动力减退的重要动力。

  度过阵痛期要怎么做?

  要实现全年GDP增长7%的预期目标,四季度增速要达到7%。目前,四季度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利好因素:金融业的稳增长措施能够带动信用派生加快,积极对冲证券交易下滑;地产销量持续回升,有望趋稳;货币政策仍有降准降息的可能;财政政策方面,可以借助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杠杆。而长期来看,对于中国经济,传统投资驱动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阶段,转型从根本上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传统驱动模式增长乏力。房地产面临高库存压力,粗略估算,现有的在建面积+待售面积够卖4年半;非金融企业债务飙升,通过投资企业加杠杆的模式难以为继;传统工业产能过剩,产能扩张超过经济总需求增长。由此看来,简单的要素投入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必须改变生产函数、扩大生产前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制度改革。

  经济的长期增长,最终取决于内生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新一届政府一直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有效助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化解产能过剩,进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优势产能合作,由出口产品转为出口资本,这也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重要背景。“一带一路”战略将助力中国基建“走出去”,并借助基建投资,扩大高端设备制造产品的出口,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与沿线国家加强产能合作,为国内新经济新增长点腾挪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放思想,在市场化改革方向上保持定力,加强政策讨论,凝聚广泛共识,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所取舍。转型,需要时间,需要定力,需要智慧,需要取舍,需要胸怀。(管清友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观察报首席经济学家)


初审编辑:鲁珊珊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