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欣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
贵州黎平,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一个县城,素有“杉海粮仓油壶”、“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美誉,侗族文化在这里发扬,侗族大歌从这里传唱。同时,黎平也是红军十万长征途中一个重要的转折地,著名的“黎平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近年来,黎平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以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实现了14.43万人脱贫,交出令人瞩目的反贫困“成绩单”。
“黎平县扶贫攻坚主要得益于三大法宝,侗族民族旅游开发,红军长征文化保护传承,自然环境生态建设。”黎平县旅游开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家贤说。
肇兴侗寨村民在制作手工艺品(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欣)
发挥民族旅游优势共筑“财富聚宝盆”,乡寨村民奔小康
夜幕降临,侗寨中心舞台的灯光亮起,寨里的老少演员走上舞台,唱出一曲曲高昂动听的侗族大歌,余音绕梁。
在贵州肇兴侗寨,这出由当地侗寨村民带来,名为“醉美肇兴”的侗族表演,每晚都会上演,为前来侗寨旅游的游客呈现出精彩侗族歌舞文化。
“在侗寨,发展旅游是保护和继承侗族文化最好的方式,我们在传递侗族风味的同时,也在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复习。”肇兴镇主任科员干部陆昌华告诉记者,自2012年起,肇兴通过融资、贷款等方式共投资4.5亿元进行45个相关旅游项目建设,为发展侗族文化旅游打好基石。
旅游的发展改变了肇兴侗寨居民的生活,陆昌华本人就是受益人之一。
陆昌华的岳母家有4个劳动力,在侗寨发展旅游产业之前,他们基本靠种地为生,自给自足,每年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
21世纪初,旅游产业逐渐在侗寨发芽,陆昌华岳母一家在侗寨中开设了民宿旅店,一下解决了家中的2个劳动力。2012年——2013年左右,政府部门对肇兴侗寨的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式管理,陆昌华岳母家的另外两个劳动力也有了新出口。“现在他们每人的年均收入比之前翻了近8倍。”
当地村民陆振才在接受记者采访
对于69岁的侗寨村民陆振才来说,“基本生活得到改善才是最实在的。”
“街道全是泥泞,解放鞋在这里特别不耐穿,很快就坏了。”13年前侗寨中的光景,陆振才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候的陆振才一家,靠种植水田和茶油为生,每月收入100元左右,只能管饱。陆振才说,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侗寨的道路会变得那么平坦漂亮,自己能在家中看上电视,小孩能玩上电脑。
“这一切都得益于旅游的发展,让我们能过上好日子。”如今,陆振才和老伴在侗寨中开了一个售卖手工艺品的小店,每月收入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
陆振才说:“侗寨发展旅游业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悠闲,很多老人平时没事都会在鼓楼下唱唱歌,幸福感得到了很大提升。”
记者了解到,2015年肇兴旅游接待游客78.99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达781万元,旅游综合收入6.32亿元。2015年,肇兴侗寨5000人口中已有1500人从事旅游工作,人均年收入在9600到12000元不等。
黎平会议会址(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欣)
用红军长征文化锻造“文化双股剑”,红色精神得传承
很多人熟知黎平,是因为它是“侗族之乡”,除此之外,在红军长征历史上,黎平的名字也有所留存。
位于黎平城中的翘街,在当地有一个接地气的别称“红街”。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三次过黎平,并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该会议也是以遵义会议为伟大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会议。
“黎平会议”会址,就位于翘街上。
早在1995年,“黎平会议”会址就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一辈的革命先烈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重要的红色文化财富,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易同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过去,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黎平会议这么重要,为什么没有一个纪念黎平会议的纪念馆。”
2004年,易同军就有了要建立黎平会议纪念馆的想法。他从2006年正式开始策划,一路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党史研究室、中央及地方众多部门和专家的支持。2009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纪念馆在“黎平会议”会址对面正式落成,易同军被聘用为馆长。截止目前,该纪念馆馆内藏有珍贵的历史照片300余幅、实物100余件,成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又一亮点。
游客在参观黎平会议纪念馆(摄/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欣)
易同军介绍,从2009年建立至今,纪念馆已接纳近400万游客,年平均30万游客。易同军说,黎平会议纪念馆一直坚持三个宣传宗旨。一是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二是把黎平会议的历史和中央红军长征在黎平的历史完整展示给大众,三、将红军长征在黎平十天的故事讲述给受众。“很多外来游客在参观过后都表示很有收获。”
建设黎平会议纪念馆,对于黎平当地老百姓来说也十分受益,很多人前来参观学习。易同军称,过去,红军长征在黎平的历史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而今纪念馆为这些故事提供了“好的归宿”。
易同军说:“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史上重大转折的开始,很多当地老百姓在外出求学,打工,前往部队当兵等人生重要转折点时,都会来看一看,沾一沾伟人们的精神气。”
在易同军看来,黎平脱贫致富的三个法宝中,民族文化是特色,红色革命精神是根本,生态环境建设是目标。“黎平想要发展得更好,三个法宝缺一不可,需共同推进。”
黎平风光
立足保护自然打造“生态玉净瓶”,绿水青山可持续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活“产业链”。随着黎平县的城市开发工程日新月异,旅游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黎平县面临的又一大课题。
记者在黎平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获悉,过去5年,黎平县大力开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面积75.78万亩、绿化美化面积10.8万平方米,有效管护生态公益林182.1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7%,高于全州9.7个百分点。
此外,黎平县还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0个,完成减排项目25个,成功创建州级以上生态乡镇3个、村7个。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饮用水源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生态魅力县”。
县长肖凯元称,2016年,黎平县将加大实施“天蓝、山绿、水清、地洁”工程,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交通廊道绿化美化工程,新增营造林18万亩以上。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黎平县还围绕大健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将荒山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截至2015年,建成茶园26.9万亩,油茶25.3万亩,中药材8.5万亩,优质米20多万亩,带动8万户20余万群众增收致富。全县规模以上企业26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8家,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本报贵州9月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