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城上学,不仅让她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也让我们家收入翻了番。扶贫让我们全家都得了实惠”。这是赞皇县第二中学学生家长张淑红边忙着煎饼摊儿的生意边笑着告诉记者。在石家庄市,像张淑红家这样因山区教育扶贫而受益的家庭有数万个。(10月19日长城网)
从张淑红的笑脸上,我们看到了教育扶贫给一个贫困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教育扶贫,首先是贫困家庭“脱贫”的希望之门。近年,石家庄市启动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这种教育扶贫方式不仅让张淑红这个贫困家庭不再为孩子学费发愁,而且还能让他们从家里走出去进城打工,生活有了奔头,一个贫困家庭从此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其次,是贫困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之门。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很多人都听说过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干嘛,娶媳妇;娶媳妇后呢,生娃;生娃后呢,放羊,放羊干嘛,娶媳妇……“放羊娃”的故事看似笑话,其实是很多农村孩子生活的缩影。打工—娶媳妇—生娃—打工—娶媳妇。一代复一代的这种生存生活方式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个死循环,是看不到希望的。只有让孩子通过掌握知识,改变自己命运,进而才能改变家庭命运,才能彻底走出贫困的泥沼。这也是现在很多农村家庭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的原因。
遗憾的是由于农村偏僻,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农村孩子往往先输在起跑线上,去县城里的学校上学,不仅学费高,家长还要陪读,贫困家庭只能一声叹息。为了免除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石家庄市、赞皇县财政下拨专项资金,对纳入深山扶贫范围的所有学生不仅免除杂费、住宿费,每年还能享受生活补贴2400元和交通补贴450元。孩子免费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的命运、家庭的希望从此改变。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虽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但最能遏制贫困代际传递,而且孩子上了大学毕业后还会用知识回报家乡,因此教育扶贫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
习总书记曾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河北现存310万贫困人口,不少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任务艰巨。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绝不能让一个贫困家庭,决不能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河北省明确了“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思路,今年11月即将召开的河北省第九届党代会将对精准扶贫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现在最需要的是行动,需要的是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不忘初心、扎实奋斗,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瞄准“靶子”、精准“滴灌”,为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魏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