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雾霾再袭京津冀 “最严”禁令能否留住蓝天白云?

2016-11-27 10:1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这个月开始,北方正式进入了供暖季,空气重污染情况也屡有发生,但和以往相比,河北、山西等地的治霾力度前所未有。一份份号称“最严”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正在多个城市组成一道道抵御雾霾的防线。

  这两天,随着寒潮影响的结束,多地气温回升,不过空气质量出现下滑。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华北、黄淮等地的空气污染扩散条件转差,预计未来三天,京津冀地区霾天气将间歇出现。

  这个月开始,北方正式进入了供暖季,空气重污染情况也屡有发生,但和以往相比,河北、山西等地的治霾力度前所未有。一份份号称“最严”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正在多个城市组成一道道抵御雾霾的防线。

  山西太原出台12条措施 严控企业生产污染

  太原全市所有施工工地土石方工程、所有混凝土搅拌站全部停工,所有渣土运输全部停运、所有水泥、铸造等生产企业全部停产,裸露的各类渣土堆必须用绿网覆盖……,11月23日,山西太原市政府出台12条治理空气污染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记者在距离太原市区30多公里的一家混凝土厂看到,所有办公室都黑着灯,整个厂区几乎找不到工作人员,30多辆混凝土运输车整齐地停放在厂区内。

  出台严格防治措施的,并不是山西一地。11月,北京、天津、河北等多个省份相继出现严重污染天气。各地也纷纷出台严格应对措施。

  河北连续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

  11月7日,河北省下达1号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要求石家庄等10个城市实施水泥、铸造、焦化等错峰生产,不能稳定达标涉气企业停产整治。16日,下达2号调度令,对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年度目标任务进度滞后、近期污染严重的6个城市实施重点调度。

  石家庄7大行业停产 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11月17日夜间,河北石家庄市政府紧急出台一系列举措:从即日起到今年年底,火电企业实行“以热定电”,最大限度减少火电企业发电量;除承担居民供暖和保民生等重点任务的生产线外,全市所有钢铁、水泥、焦化、铸造、玻璃、陶瓷、钙镁等7大行业全部停产;对全市制药、化工、包装印刷、家具等行业实行清单式管理,原则上所有挥发性有机物生产工序全部停产。同时,石家庄主城区将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限行期间城市公交车免费乘坐。行政性机关及事业单位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

  廊坊钢铁水泥铸造行业严格停限产

  河北廊坊25日出台了应对雾霾多发的10项“冬防”措施,要求全市所有钢铁、水泥和铸造行业企业严格执行停限产措施,违规生产和厂区内抑尘等环保措施实施不力,将受到严厉处罚。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小企业、小锅炉的污染整治和执法检查,对违法排污企业采取断水、断电和清原料、清设备、清产品措施。

  “最严”禁令 能否留住蓝天白云?

  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山西、河北等地连续出台了最严格的停产限产和限行措施,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压力?经济代价由谁来承受?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之间,又该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呢?

  大气治理将终考 中央环保督察启动

  为了应对空气污染,河北不到半个月连续出台两条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山西太原也出台了最严格的12条措施,这样的力度是以往罕见的。在罕见的措施背后,是巨大的压力。

  明年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简称“大气防治十条”的终考。考核不达标省份,不但要扣减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还要由国务院领导约谈相关省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

  而为了督促地方政府落实环境治理责任,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今年也全面启动。7月19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内蒙古、江苏、江西、河南等8个省份展开了第一批环保督察工作,并在11月23日向被督察省份反馈了督察意见。11月24日起,中央环保督察组又陆续进驻北京、上海、湖北等7个省份,开展第二批环保督察工作。根据部署,今后,中央环保督察有望实现常态化,每两年对全国所有省份展开一遍督察。

  环保部:山西临汾重污染天气应急不到位

  面对压力,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严格的空气污染治理措施,但依然有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环保部今天通报: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专项督查结果显示:11月24日至26日,在重污染天气过程中,山西省临汾市启动污染预警级别明显偏低,启动时间滞后,应急响应措施明显不足。焦化企业超标排放、钢铁企业无组织排放等问题突出。11月1日至25日,京津冀及周边70个城市中,临汾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于倒数第一。

  在环保部专项督查之下,山西昨天出台了1号调度令,对临汾、太原两市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燃煤锅炉和机动车等实施调控措施。

  重污染对企业限停产有法律依据

  近期各地不断因防治空气污染而出台停产限产限行措施,是否合理合法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重污染天气下,对工业企业采取现场停产的措施,对交通管制、工地扬尘控制等,是有法理基础的,来自于《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相关规定。

  企业限停产 损失谁来担?

  重拳治理空气污染势在必行,可企业停产面临的经济压力也是实实在在的。按照石家庄的治理方案,除承担供暖和保民生等重点任务的生产线外,全市所有钢铁、水泥、焦化、铸造、玻璃、陶瓷、钙镁等7大行业,全部停产。

  石家庄的多家制药企业,也收到了停产通知。这不仅对不少上市公司的股价将产生巨大压力,而对于生产线员工来说,收入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对此,专家表示,治理措施应该细化,不能一刀切。

  专家:治霾改变“一刀切” 政府多担责

  北京最新修订的第四版空气污染应急预案,恰恰就是要对“一刀切”的模式动刀。对企业减排进行细化,在发布污染预警下,只要求有大气污染排放的工序停限产,其他非污染工序可正常生产。健康防护方面,出现空气污染情况下,由过去的全市统一停课,调整为分区域,指导中小学、幼儿园,采取弹性教学或停课的防护措施。


初审编辑:宋莉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