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阿里5月14日电(张宸 雪珍)38岁的罗启明本来只是想在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做小工,挣点钱后回青海老家,没想到与当地姑娘尼吉拉姆一见钟情,两人闪婚后留在西藏,过上了幸福的甜蜜生活。
尼吉拉姆一家四口在自家门口。新华网记者 张宸摄
至今,罗启明提到他们的相遇,还有些不好意思。“2010年,我跟着亲戚来村里建板房。当时她开了全村唯一的茶馆,卖些零食,我就老往那儿跑,认识十五天就订婚了,两三个月后就举行了婚礼。”
尼吉拉姆高中毕业,在村里里算是有文化、头脑灵活的,但因为腿部有些不方便,重体力活做不来,就在自家院里开了个商店兼茶馆。经济条件时好时坏,一直没有大的起色。
尼吉拉姆在自家的商店里。新华网 雪珍摄
“说是商店,其实当时只有这么大的一个柜子放点零食。”罗启明指着一个高约两米、宽约六七十厘米的三层小柜子说,“刚结婚时,家里全部的商品放在一起,也就这么一个柜子。”
刚开始,罗启明打算,先待着看能不能挣点钱,实在不行就带尼吉拉姆回老家生活。后来在县乡两级政府政策扶持下,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就再也没想过走的事。
2012年,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尼吉拉姆贷了4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将盛放零食的柜子扩大了好几倍,进购了更多的商品,于是生意也好了起来,第二年就把贷款还清了。
后来,尼吉拉姆又拿到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这次,她把小商店改成了小超市,商品种类更丰富了。更让她高兴的是,随着物流的不断完善,网上购物发到阿里的时间越来越短,有较长保质期的食品及衣物、帽子之类的商品,她都能从网上订购。
尼吉拉姆展示通过网购买的商品。新华网记者 张宸摄
“在网上下单,一般一周左右能到地区,我老公开车集中去拉一次,价格比过去采购的便宜,选择的余地也更大。”尼吉拉姆说,“像方便面、手撕面包、可乐等饮料,我这儿基本都有。”
2017年,为给当地群众提供便利,噶尔县农业银行在村里建设“三农金融服务点”,考虑到尼吉拉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家里又存在实际困难,最终将服务点安置在了她家。群众不出村就可以给外面的亲人汇款,尼吉拉姆自己每年也增加了数千元的收入。
尼吉拉姆与女儿。新华网雪珍 摄
“收入增加了很多,开支却没有多少,”罗启明笑着说,“西藏实行15年免费义务教育,大女儿在幼儿园待了好几年,一分钱没花不说,还拿了学校不少补助。”
日子越过越舒坦的罗启明,很快将户籍迁到了扎西岗乡,去年索性将母亲战德绣老人接到了身边生活。手里有些积蓄的他,目前正盘算着怎么再努力把茶馆弄大些,想到以后的生活,他的嘴角就止不住笑意。
“这地方比我老家高一些,但我挺适应,儿子儿媳对我也很好,准备跟这儿安享晚年生活了。”正在看藏语译制剧的战德绣老人回过头来说,“以后这里就是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