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他们的故事,讲述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

2018-09-09 17:28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十年前,一群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曾在这里接受疗养。一双双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睛,在灾难中蒙上阴霾。“海洋”敞开怀抱,为这群孩子擦去泪水,抚慰伤痛。离开时,一双双眸子洗去灰尘,渐渐变得澄澈安宁。 十年后,应着声声海浪的呼唤,几十名已经长大的他们重返这片爱的海洋。目光里,多了温暖和笃定,满含感恩与希望。 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收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十周年

  这是2018年4月26日拍摄的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门口。 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十年前,一群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曾在这里接受疗养。一双双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睛,在灾难中蒙上阴霾。“海洋”敞开怀抱,为这群孩子擦去泪水,抚慰伤痛。离开时,一双双眸子洗去灰尘,渐渐变得澄澈安宁。   

  十年后,应着声声海浪的呼唤,几十名已经长大的他们重返这片爱的海洋。目光里,多了温暖和笃定,满含感恩与希望。 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收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十周年

  这是2018年4月26日拍摄的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学生宿舍。 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十年前,一群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曾在这里接受疗养。一双双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睛,在灾难中蒙上阴霾。“海洋”敞开怀抱,为这群孩子擦去泪水,抚慰伤痛。离开时,一双双眸子洗去灰尘,渐渐变得澄澈安宁。

  十年后,应着声声海浪的呼唤,几十名已经长大的他们重返这片爱的海洋。目光里,多了温暖和笃定,满含感恩与希望。 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3)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收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十周年

  2008年7月21日,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两个中国小姑娘和她们的折纸课老师合影留念。 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十年前,一群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曾在这里接受疗养。一双双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睛,在灾难中蒙上阴霾。“海洋”敞开怀抱,为这群孩子擦去泪水,抚慰伤痛。离开时,一双双眸子洗去灰尘,渐渐变得澄澈安宁。

  十年后,应着声声海浪的呼唤,几十名已经长大的他们重返这片爱的海洋。目光里,多了温暖和笃定,满含感恩与希望。 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新华社记者郑悦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收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十周年

  2008年7月22日,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俄语陪练(左)陪两名中国学生练习口语。 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十年前,一群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曾在这里接受疗养。一双双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睛,在灾难中蒙上阴霾。“海洋”敞开怀抱,为这群孩子擦去泪水,抚慰伤痛。离开时,一双双眸子洗去灰尘,渐渐变得澄澈安宁。

  十年后,应着声声海浪的呼唤,几十名已经长大的他们重返这片爱的海洋。目光里,多了温暖和笃定,满含感恩与希望。 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新华社记者郑悦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5)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收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十周年

  2008年7月27日,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孩子们在“中国日”开幕式上演唱《感恩的心》。 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十年前,一群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曾在这里接受疗养。一双双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睛,在灾难中蒙上阴霾。“海洋”敞开怀抱,为这群孩子擦去泪水,抚慰伤痛。离开时,一双双眸子洗去灰尘,渐渐变得澄澈安宁。

  十年后,应着声声海浪的呼唤,几十名已经长大的他们重返这片爱的海洋。目光里,多了温暖和笃定,满含感恩与希望。 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新华社记者郑悦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收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十周年

  2008年7月30日,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一名小朋友制作的小帆船受到老师的赞赏。 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十年前,一群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曾在这里接受疗养。一双双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睛,在灾难中蒙上阴霾。“海洋”敞开怀抱,为这群孩子擦去泪水,抚慰伤痛。离开时,一双双眸子洗去灰尘,渐渐变得澄澈安宁。

  十年后,应着声声海浪的呼唤,几十名已经长大的他们重返这片爱的海洋。目光里,多了温暖和笃定,满含感恩与希望。 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新华社记者郑悦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7)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收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十周年

  2009年8月11日,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即将结束疗养的中国地震灾区儿童与辅导员拥抱泪别。 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十年前,一群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曾在这里接受疗养。一双双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睛,在灾难中蒙上阴霾。“海洋”敞开怀抱,为这群孩子擦去泪水,抚慰伤痛。离开时,一双双眸子洗去灰尘,渐渐变得澄澈安宁。

  十年后,应着声声海浪的呼唤,几十名已经长大的他们重返这片爱的海洋。目光里,多了温暖和笃定,满含感恩与希望。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新华社记者海洋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收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十周年

  薛雪展示当年在俄罗斯接受疗养期间的照片(9月1日摄)。坐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十年前,一群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曾在这里接受疗养。一双双原本天真烂漫的眼睛,在灾难中蒙上阴霾。“海洋”敞开怀抱,为这群孩子擦去泪水,抚慰伤痛。离开时,一双双眸子洗去灰尘,渐渐变得澄澈安宁。

  十年后,应着声声海浪的呼唤,几十名已经长大的他们重返这片爱的海洋。目光里,多了温暖和笃定,满含感恩与希望。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初审编辑:宋莉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
./W02018090963038940494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