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事 | 70年“战斗”,三代“麻风病”医生的守护

2019-09-02 18:24 来源:中国青年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高度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麻风病在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全国现症麻风病患者从1949年的50万余人减少至3000余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高度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麻风病在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全国现症麻风病患者从1949年的50万余人减少至3000余人。

  无数医务工作者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病患们的希望。今天要讲述的是一家三代医生的故事。从1953年开始,爷爷张光禄、儿子张焕波和孙女张丽娇,坚守麻风病防治一线,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

  “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

  麻风病曾被称作“绝症”。很多麻风病人,被亲人和乡邻排挤,甚至连村里的水井都不能靠近。有些麻风病患者走投无路,只能跑到深山或洞穴里居住生活。

  囿于医疗技术的限制,麻风病的致残率极高。张光禄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卫生兵,复员后回到老家,看到麻风病人在苦痛中挣扎,张光禄感到心中刺痛。

  “当时的兴仁县,麻风病人多,但医生太缺乏了!父亲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卫生兵,只要需要,再苦他都会去。”张光禄的儿子张焕波回忆。1953年,张光禄从部队转业,主动参与到了麻风病防治工作中。他跋山涉水地将深山或洞穴里的病人找到、接回村子,建立了兴仁麻风村。

  在那个年代,不光是麻风病人,就连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医生、护士、家属都很受歧视,很多人对张光禄避而远之。即便这样,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他与40多个麻风病人,种玉米,养牲畜,同吃同住。

   

  张光禄。资料图

  50年代初,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麻风防治工作。从中央到省(市、区)、地、县组成了万余人的防治、科研队伍,建立了千余所麻风院、村、所、站,制定和及时调整了防治方针。1959年,按照当时省民政厅和卫生厅的要求,兴仁麻风村迁入了安龙大海子麻风村,合并成安龙麻风院。张光禄带着几十名麻风病患者,翻山越岭,来到安龙麻风院,继续守护着这些麻风病人,直到退休。

  很多麻风病人会出现足底溃疡、肌肉腐烂的症状,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恶臭。为了防止进一步感染,张光禄坚持定期为他们清理伤口。“他会把病人的脚抬起来放在他的膝盖上,用小刀刮掉死皮,有时脓血会喷到他的胳膊上、衣服上,但他从来不嫌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焕波眼睛红红的。

  “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的!”这是张光禄对病人的承诺,倾尽一生,他都在践行着这份承诺,为上千名麻风患者撑起了一片蓝天。

  “他们的痛我感同身受,我只想帮他们”

  时隔多年,张焕波始终无法忘记父亲离开安龙麻风院那天的场景。全院200多名病人,把他们一直送到了县城,足足送了五公里。“病人们没有钱,他们就自己做鞋子和鞋垫,包了一大包送给父亲。”那一幕,深深触动了张焕波。“麻风病人太需要医生了,我一定要帮助他们!”

  1983年,张焕波从卫校毕业后回到了安龙麻风院,继续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医者,父母心!对病人要关爱,业务上要精益求精。”这是上班第一天,父亲对他的嘱托。这句话,张焕波记了一辈子。

   

  张焕波和麻风病人在一起。资料图

  安龙县有187个村,每个村里都有麻风病人。很多病人因病致残,行动不便,没有办法就医。张焕波利用周末,到病人家中给他们送药、检查、治疗。以前安龙县经济落后,很多乡村不通路,甚至连摩托车都没办法进入。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步行,有时候,张焕波要走上大半天才能把药送到。遇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的山路就更难走了,滑倒摔倒都是常事。即便这样,在这条路上他一走就是30多年。

   

  张焕波和麻风病人在一起。资料图

  “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30多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也从来不觉得苦。现在麻风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治疗手段也从单一的药物治疗转为‘三联疗法’,致残致死率大大降低,我打心眼里高兴!”据初步统计,张焕波确诊治愈的患者达400多例,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如今,58岁的张焕波还奔波在防治一线,守护着人们的健康。

  “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更多爱和理解”

  张焕波进村送药的摩托车上,还带着他的女儿张丽娇。张丽娇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下着大雨,山路特别难走,就在快要到病人家的时候,父亲的摩托车摔倒在了泥坑里,怎么也打不着火。此时,病人还在家里焦急地等待。

   

  张丽娇和麻风病人在一起。资料图

  就在这时,雨里出现了一个身影!“走近了我才看清楚,原来是等药的病人!他知道我们要来,就一直站在家门口等着。等不到,就着急了,顺着山路来找我们。”麻风病人手脚都患有残疾,十指脱落,行动很不方便。“一定要把他们都治好!”看到他艰难地走来的那一刻,张丽娇心里就再也放不下这群病人。

  2016年,她放弃了在县医院的工作,考入安龙疗养院(原安龙麻风院),从事麻风病防治和护理工作。张丽娇进入疗养院工作的前一天晚上,“医者,父母心!”就像当年父亲对张焕波说的一样,张焕波也对女儿说出了同样的话。

   

  张丽娇和麻风病人在一起。资料图

  现在,安龙疗养院还生活着98名麻风病患者。他们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很多患者都是因未及时得到治疗,导致身体畸残,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张丽娇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帮助他们做治疗,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张丽娇说,在安龙疗养院,她与病人既是医患关系,更是陪护关系,她早已把这群麻风病患者当成亲人。

  “现在,医疗条件已经非常好了,麻风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很低。通过‘三联疗法’,很多病人可以被治愈,并回归社会正常生活。但我们还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支持和爱。"她说。

  很多麻风病人住进疗养院的时间长,不愿出去,几乎与世隔绝。为了增加他们的生活乐趣,张丽娇和同事们就教麻风病人下棋、打牌、打乒乓球……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和麻风病人谈心,陪他们看电视。“我不光要给麻风病人治病,还要为他们创造一片快乐蓝天。”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以人口为基数,麻风病人在万分之一以下时,就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水平,中国的麻风病人早已、且远远低于这个标准。目前,全国麻风病新发病人呈逐渐下降的态势,连续年均不超过1000例。

  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为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致贺信写道:“‘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是全球麻风控制的终极目标。”“中国将加大投入力度和保障措施,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积极推动麻风学进步和创新,促进消灭麻风目标早日在中国实现,为全球消灭麻风作出贡献。”(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慧慧 杨月)


初审编辑:王冰姿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