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助学育人 托起明天的太阳——写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

2019-11-21 16:33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989年,希望工程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建立,成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基金。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题:助学育人 托起明天的太阳——写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王鹏

  30年,足够让一颗种子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30年,足以改写人生故事,点亮无数个梦想和未来。

  1989年,希望工程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建立,成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基金。

  30年来,希望工程积极探索“坚持党的领导,关注社会需求,符合中国国情,发挥团组织优势,动员青年积极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公益事业模式,对我国公益组织的孕育、公益文化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30年来,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0多亿元,援建小学2万余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0多万名——这项以“希望”命名、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的社会公益事业,传递了党的温暖,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亮眼且动人的成绩单。

  点燃贫困学子成长成才的希望

  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桃木疙瘩村的张胜利,是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学生之一。

  曾因家庭变故中途辍学的张胜利,出于对上学的渴望,给县里的“官员伯伯”写了一封求助信,求助信辗转到了青基会工作人员手中,由此揭开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序幕。

  1989年10月,希望工程首次资助就读证颁发仪式上,张胜利接到“沉甸甸”的资助就读证,人生道路就此发生转折。

  1995年,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录取。199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回乡任教,让希望在家乡继续延伸。为了铭记希望工程,张胜利给女儿取名张希望。

  张胜利的故事,仅仅是希望工程30年书写的动人篇章中的一页。

  上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将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作为根本使命,先后发起希望工程“1(家)+1”结对救助和“希望小学”建设,有效解决青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问题,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升学率。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希望工程将资助对象扩大到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将“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圆梦行动”帮助众多农村经济困难学生迈入大学校门,“激励行动”鼓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提升能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开展“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10万+行动”,将“三区三州”等重点扶贫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主要资助对象,2018年以来已筹集3.18亿元,精准资助11万余名困难学生。

  30年来,平均每天有500多名贫困孩子得到希望工程资助,有近2所希望小学落成。希望工程30年锲而不舍地践行一个朴素理想: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

  探索公益文化培育传播的希望

  蓝色的心形海浪上一轮红色的太阳,配上“希望工程”四个字,希望工程的标志意为“托起明天的太阳”。

  希望工程是我国首次将一项公益性社会活动名称注册为服务商标。在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希望工程探索、实践了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公益理念、公益模式,对公益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创办之初,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希望工程,如何募捐筹资,是青基会面临的最大难题。青基会坚持不依赖行政动员,通过民间力量筹资。这一大家如今习以为常的公益理念,由此开创先河。

  30年来,希望工程开创了大量公益新办法,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子:刊登首个公益募捐广告,推出“1(家)+1”结对助学方式,制订希望小学建设和贫困生资助实施规则,建立希望工程监察委员会,开展希望医院、希望厨房等项目,探索“希望工程走向非洲”。

  30年来,希望工程的体系建设、运作模式、品牌开拓、项目发展、机构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社会公信力和公益项目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其实施主体中国青基会不断推进机构治理体系的健全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公益理念,不断创新项目设计,探索多元化社会动员方式,形成了良好的项目落地、执行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机制,为希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连续三次被民政部评为5A级基金会。

  弘扬爱心善意延绵接续的希望

  1991年5月,一张“大眼睛”照片震撼人心,照片中的女孩苏明娟由此成为希望工程的名片。

  “我曾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如今已转身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践行者。”苏明娟说。

  读书期间,苏明娟就经常将他人的捐款转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参加工作后更是将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捐款。2018年,她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希望将公益影响力最大化。

  希望工程不仅为贫困学子种下梦想的种子,还完成了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识启蒙,成为公益大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说:“希望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公益的平等化,使‘人人公益’‘全民公益’成为现实;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创新企业公益理念与公益模式;为许多非专业的个人与组织深入参与公益创造了机会和平台。”

  1989年10月,时年93岁高龄的革命老人帅孟奇率先为希望工程捐款人民币2000元,这是希望工程收到的第一笔个人捐款。

  1989年11月,天津市塘沽区二年级学生朱彤,将自己积攒起来的27元零用钱捐给了希望工程,成为第一个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

  30年间,希望工程累计接受个人和机构捐款150多亿元。个人捐赠者遍及海内外,他们不仅捐钱、捐物,还提供了难以估值的志愿服务。机构捐赠者涵盖国内外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各级政府部门。

  30年滴水成河,30年聚沙成塔。

  如今,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希望工程继续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以共青团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为目标,积极资助1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担负时代使命。

  为未来种下希望,用希望点亮未来。希望工程将继续托起明天的太阳。


初审编辑:赵家豪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