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四次全会工作报告将“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今年重要任务作出部署。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部署,进一步聚焦监督重点,持续深化拓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监督保障。
深刻认识全力保障决战决胜的职责使命
纪检监察机关发挥决战决胜保障作用,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肩负的职责使命。
——服务全党工作大局,为兑现党的庄严承诺提供坚强保障的必然要求。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党立下的庄严承诺,体现着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要求,体现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年多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0.6%,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宏伟篇章。
兑现党的庄严承诺、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离不开坚强纪法监督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纪检监察机关为决战决胜保驾护航责无旁贷。越是收官之年、越是最紧要关头,纪检监察机关越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加大监督和惩处力度,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必然要求。
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开展反腐败斗争,本质上是严肃的政治工作,目的是凝聚党心民心。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才能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扶贫领域、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损害党的公信力和执政基础。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严格履职尽责,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始终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脱贫攻坚各方面和全过程,为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必然要求。
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公布,明确要求“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基层‘拍蝇’”。历数近年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有关治理农村基层腐败问题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大力整治基层腐败和作风问题。201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8.7万人,其中乡科级干部8.5万人,一般干部9.8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37.7万人。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但对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一点也不能低估。回应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期待,整治基层腐败和作风问题,既关乎党心民心,也是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重要内容。决战决胜之年,必须一以贯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坚决亮剑,让老百姓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纪检监察工作就在身边。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拓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十九届中央纪委就印发工作方案,决定从2018年到2020年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结合当地实际,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为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扶贫领域、群众身边,一些腐败问题仍有发生,一些作风问题屡禁不止。四川省雷波县溪洛米乡原乡长冯莹盈挪用特困儿童补助金偿还赌债,陕西省原副省长冯新柱对扶贫工作敷衍应付、谋取私利,安徽省阜南县搞面子工程“刷白墙”等腐败和作风问题,令人触目惊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研发现,2019年1月至11月,扶贫领域查处的问题中,涉及腐败问题的占35.9%,涉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不担当等作风问题的占64.1%。有的地方出现“疲劳综合征”,脱贫摘帽后松劲懈怠,有的对整体脱贫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不够,缺乏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等。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深化拓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让脱贫攻坚的成效真正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深入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四次全会工作报告对深入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部署时,既讲“干什么”,又讲“怎么干”,聚焦问题、压实责任,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根本任务就是“两个维护”,必须督促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扶贫政策落地见效。
2019年12月25日,中央巡视组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的26个地方和单位全部开展“回头看”,这是党的十九大后中央巡视首次“回头看”。从对脱贫攻坚开展专项巡视,到此次开展“回头看”,巡视政治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有力推动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问题,聚焦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职责不落实问题,持续强化政治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次全会上强调,“要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见效,今年尤其要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任务加强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各级党组织扛起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尽锐出战、善作善成,督促认真整改脱贫攻坚巡视巡察发现的问题,确保整改到位。对扶贫工作中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履职不力的,严格实行“一案双查”,倒逼责任落实。
——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盘点梳理,从严查处相关问题。
2019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紧盯扶贫项目资金管理风险隐患,坚决查处相关腐败问题。抓好脱贫攻坚巡视巡察整改,围绕政策落地、责任落实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督促纠治扶贫标准把握不精准、“两不愁三保障”落实不到位、脱贫摘帽后政策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扶贫领域专项治理不断深化。全国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8.5万件,纪检监察机关剖析典型案例,推动举一反三、持续深化纠治。
决战决胜之年,惩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要认真总结成效经验,盘点梳理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要着力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以及脱贫摘帽后“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严肃问责,对贪污侵占、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
——精准施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
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成效,是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中梗阻”“拦路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讲政治的高度坚决整治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从严从实整治“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去年,安徽以整改“刷白墙”问题为突破口,广泛开展警示教育,举一反三,严肃查处全省此类问题,同时出台制度规定,扎牢制度笼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清晰的制度导向,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总结运用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基层减负年”经验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整治,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做表面文章、喊口号不落实等问题,及时查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通过严肃精准问责来引导、督促各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以实干凝聚人心、创造实绩。要督促主责部门综合分析普遍性问题、反复出现的问题,完善减轻基层负担的制度机制,用制度推动化风成俗。
——促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脱贫摘帽只是阶段性成果,巩固成果的任务更为艰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加强对脱贫工作成效、保持政策稳定性的监督检查,推动主责单位和监管单位查找制度漏洞、薄弱环节,健全长效机制。比如,四川深化“一卡通”专项治理,推动建立“阳光审批”监管平台,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一卡统”。西藏紧盯产业发展、兜底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落实,推动建立防返贫工作机制、完善贫困预警监测体系,推动巩固脱贫成果。
四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促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对已脱贫摘帽地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监督,督促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切实解决“四不摘”政策落实不力、工作松劲懈怠等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监督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发展内生动力。
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整治民生领域的“微腐败”、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
——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痛点、最急最忧最盼问题。
去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加强调研指导,结合主题教育8个方面专项整治,牵头会同15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聚焦4个方面14个项目,纠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9.8万起,处理13.01万人。各地区各部门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痛点、最急最忧最盼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分级分类集中整治,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
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类突出问题,是守护初心使命的长期实践。要在专项整治工作基础上,通过专项推进等方式持续解决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既抓共性问题、多发问题,又抓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年一年坚持不懈,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在坚持和完善制度机制上抓落实、促深化,用好用足专项整治统筹机制、开门整治机制、问题整改机制、以案促改机制等,推进整治工作制度化长效化。
——精准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打伞破网”重拳出击,不断取得重大战果。涉孙小果案公职人员和重要关系人职务犯罪案一审宣判,19名被告人分别获刑2年至20年;湖南深挖彻查新晃“操场埋尸案”,19名涉案公职人员被依纪依法严肃处理……2019年,全国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3.8万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万人,涉嫌犯罪移送检察机关4900余人。
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精准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持实事求是,将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与一般性违纪违法、工作方法简单生硬、作风不实不深不细、普通工作失误等问题严格区分开来,依规依纪依法精准作出处置。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推动专项整治和“打伞破网”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深入开展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集中整治。
医药卫生、教育公平、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养老保障……这些问题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和群众切身利益最为贴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查处民生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分行业分领域深入排查整治。2019年,全国共查处民生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10.4万起,处理13.2万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机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群众需求,深入开展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集中整治,根据不同领域和地域特点深化拓展,持续用力、一抓到底、标本兼治。对组织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不力,群众反映强烈、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以专项整治扎实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监督。
从近年查处的农村地区腐败案件看,背后都有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必须切实强化对基层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促进全面过硬。各地区各部门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湖北督促基层党组织制定“小微权力”清单,把权力运行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推进村一级公权力运行规范化制度化。内蒙古通过督促落实“三务”公开、上访变下访、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评选“清风干部”等举措,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关键要靠群众身边的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共产党员要发挥表率作用。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压实基层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各类治理主体充分发挥作用,形成统筹协调、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推动基层干部廉洁公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始终牢记宗旨,忠诚履职尽责,切实加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监督惩处力度,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斗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让我们党的百年奋斗结出硕果,让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成为现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兰琳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