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姚崇仁
101岁老战士姚崇仁在广州病逝
他跟随白求恩学习救死扶伤, 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尽心尽力为广东培养医学人才,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毅然决定为祖国的医学事业捐献遗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璐瑶 梁栩豪
图/ 受访者供图
鲁网5月19日讯 2019年底,一名百岁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广州军区总医院的白求恩塑像前,喃喃道:“白求恩老师,您知不知道,80年以后, 还有一个学生来看您啊! ”
几个月后,2020年5月10日凌晨1时20分, 这名百岁老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姚崇仁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101岁。
抗日战争中,姚崇仁曾随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学习、战斗,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的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战争时期,他在枪林弹雨中一次次掩护、抢救伤病员的性命;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广东培养医学人才倾注心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出捐献遗体的决定,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
5月16日, 姚崇仁的女儿姚迎明在广州接受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回忆父亲的传奇一生。
老人获颁的纪念章
摸黑冲过重重封锁线 19岁青年奔赴延安
1919年9月21日,姚崇仁出生在山西垣曲一个革命家庭。四叔姚理平是一名老红军、老党员。在四叔的影响下,初中生姚崇仁就开始参加进步学生组织。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 和进步学生一起传阅进步书籍、抵制日货、卧轨请愿,和同学们一起踏着过膝深的大雪,到矿山、到工厂宣传抗日思想……“父亲常常说,四叔是他参加革命道路上的一个引路人, 是四叔跟他说:‘你一定要来延安参加革命,那里是非常锻炼年轻人的地方! ’”姚迎明回忆说。
就这样,1938 年9 月,19 岁的姚崇仁在一个深夜,和一名同学一起偷偷离开了家。他们白天藏麦地,晚上偷过封锁线,躲过了炮弹扫射,走了两天多,终于到了延安。
2011 年写的《难忘的延安岁月》一文中,姚崇仁讲述了他在延安的故事。
到了延安后, 姚崇仁在一个小屋里宣誓,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被分配到陕北蟠龙镇抗大七大队,后得以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继续学习。一年后, 姚崇仁进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即白求恩学校)学习,从此在卫生战线战斗了一辈子。
45岁的姚崇仁
跟随白求恩学习医术 战场上无惧救死扶伤
在白求恩学校,姚崇仁遇到了他人生道路的第二位领路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
“在那里,我亲耳聆听了白求恩大夫的教诲, 目睹了白求恩救死扶伤的感人场面。”姚崇仁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姚迎明回忆,父亲常说起白求恩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当时我父亲作为学生班长,给白求恩递了一杯水。白求恩在课上说:‘希望你们在座的战士, 将来上到战场上,在救死扶伤的工作中,你们一定要对待伤病员像对待自己的衣食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
这句话不仅影响了姚崇仁的一生,也深深影响了女儿姚迎明, 在父亲的感染下,她也走上从医之路。
从白求恩学校毕业后, 姚崇仁被分配到后方医院, 到晋察冀军区冀中九分区当军医。“当时缺医少药,他们白天给伤病员清创、换药,晚上就挑着一筐筐脓血绷带到河边清洗,洗完了再重复用。敌机来了就趴下,很多战友就这样牺牲了。”姚迎明说。
1942年, 日本侵略者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惨烈的“五一”大扫荡,实施残暴的“三光”政策。
姚迎明说, 父亲为了掩护伤病员,把几百名伤病员分散到老百姓家里。白天敌机狂轰滥炸,晚上才能到各家给伤病员打针、换药。敌人一来扫荡,他们就把伤员通过老百姓家的炉灶转移到地道里医治。
“他用白求恩精神鼓励医生护士, 为伤病员服务,让他们早日重返前线。”
姚崇仁还带着医护人员转战密林开展地道战,练就了一双“飞毛腿”,也因此荣获冀中五一反扫荡奖章。
2009年, 姚迎明带着90岁高龄的老父亲一起重走了冉庄地道战遗址、白洋淀、西柏坡等地。老人仍记得解放信安里、唐二里、沙河桥,大清河北战役、解放张家口战役、绥远战斗等战役的惨烈。
在冉庄地道战遗址,姚崇仁带着姚迎明在地道里走了整整2000米。“他说,那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为了躲避鬼子的扫荡,他把名字都改成了‘姚仁’。在那里,他救了很多伤病员! ”姚迎明说。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姚崇仁祭拜了恩师白求恩后, 这位90多岁的老人坐在当年一起战斗的老班长墓前,久久不愿起来。他说:“我们活着太幸福了, 没有他们,我们哪能活到现在呢? ”
2015年姚崇仁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再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而在老人的遗物中,还有一枚被仔细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华北解放纪念章”。
一生践行白求恩精神,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1948 年解放前夕, 一场战役后,姚迎明出生了。姚崇仁给女儿取名姚迎明,意为“迎接光明”。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安排姚崇仁到广州工作,先后担任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山医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兼总务处处长、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山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等职,1984年5月离休。
“他在中山医学院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对中山医很有感情。” 姚迎明说,退休后,父亲在军训大会等场合,总是向新生们宣传白求恩精神。他还常常来到病房, 教育年轻医生们当个好医生,救死扶伤。晚年,他还积极参加抗大合唱团, 到少管所等地讲革命故事,教育后代不忘历史。
姚崇仁生前工作的中山大学同事们也都说, 姚老长期工作在医学和医学教育战线, 传承弘扬白求恩精神, 为卫生事业和学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女儿姚迎明眼里, 父亲这一生都在践行着白求恩的精神。每年清明或天气好的时候, 父亲都要到白求恩塑像前看一看。
2016年,97岁的姚崇仁因肺部感染病重抢救, 他口述、姚迎明执笔写下了一份遗嘱。老人只留下两条遗愿:不开追悼会, 后事一切从简; 遗体如医学需要,可做解剖老年医学器官研究。
今年初,父亲病重,姚迎明想起了这份遗嘱。她告诉记者,老父亲以前常说,他在白求恩学校学习时, 哪有什么遗体捐献给你解剖啊, 往往都是伤病员去世了,学生们就地学习。这一刻,她突然明白了父亲当年的决定。
今年3月, 她鼓起勇气为父亲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他这一生都践行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姚崇仁卧室床头摆着一幅字, 上书“中国梦”三个大字。姚迎明告诉记者,这是父亲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幅字, 也是他很喜欢的一句话。
“现在我常跟孩子们说,你们是革命后代,要好好传承革命基因。”姚迎明抚摸着父亲生前常坐的木椅感叹,“不知不觉中,我就替父亲把这些话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