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油马路贯通全村,路旁是一栋栋小青瓦、白粉墙的黔北民居,家家户户的院子相通,还种上了五颜六色的花卉,游人可以随意穿梭其中。这就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如今的景象。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在村民王治强经营的农家乐小院子里,总书记与村民们聊起了家常。
5年后,一部反映花茂村小康之变的电视剧《花繁叶茂》正在热播。现实中的花茂村,2019年已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据了解,花茂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19年的1855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9%降低到2019年的零。
钱包更鼓了 生活更便利
上午10点,王治强一家人忙活了起来。“这5年,变化大咯。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王治强说。
7年前,他的农家乐刚开张时,妻子是厨师,他做服务员,员工只有两人。如今,在他的农家乐工作的村民有十五六人。“这些村民在这里工作,月工资2000多元。”王治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年前,他的农家乐年毛收入10万元,如今纯利将近20万元。
在农家乐,52岁的村民王治辉正在洗菜。“5年的变化大哟。以前我只能在家种地,现在上班,收入高了。晚上有空闲,我就在村广场上跳广场舞,过的日子与城里人没什么不同,生活美了。”王治辉说。
在花茂村农民彭虎清看来,水、路、生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一早起来她就得去挑水,来回三四次,现在不用起早,拧开水龙头就有水。路也变了,她指了指脚上的拖鞋说:“现在路修好了,我们东家游西家串都不用换鞋了。”谈到这几年的生活,彭虎清坦言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好了,更方便了。
村里的小卖部里,店主涂华琴聊起了这5年的变化:“以前收入少,一天有时卖几十元,都是村民来买,现在不一样了,常常一两千元,游客很多,村民也愿意花钱了。”
涂华琴发现,村民的消费悄然发生变化。以前村民买冷饮,一般只买5角钱的,现在都买3元钱的雪糕。“生活一年一变样,去年我家还从面包车换成了小轿车。”涂华琴说。
如今,她还做起了志愿者,义务帮助村民网上购物,“网购最多的就是化妆品,都和我年龄差不多,日子好了,大家都爱美了”。
一地生四金 村民得实惠
一大早,村民杨少娥就来到“村社合一”的绿动九丰专业合作社大棚,麻利地将一个个通红的西红柿摘下放入筐中。杨少娥在合作社工作3年时间了,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再加上流转给合作社的6亩土地,年收入超过4万元。
在农业上,花茂村“村社合一”的路径逐步完善,并推广了“三社融合”经验,依托山东九丰农业集团,创建绿动九丰、红枫圣源等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推广“稻菜轮作”“稻菌轮作”等水旱轮作方式,发展立体生态循环种养,实现“一地多用、一年多季、一季多收”。今年,该村坝区发展“稻+(蛙、鸭)”1213.8亩、蔬菜800亩、预计平均亩产值3.1万元。
合作社有了,如何发挥村民的积极性?花茂村的秘诀是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入股村经济合作社得股金、反租倒包得资金)模式,还建立利润返还、股比分红、收益分红等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关键在引导农民将土地经营权、林权、劳务等入股到经营主体,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019年,花茂村已流转土地1830亩,订单生产850亩,发放租金146万元、入股分红50万元,发放务工薪金600万元。
打好“乡愁牌” 产品活起来
母氏陶艺馆传承人母先刚介绍起自己的陶艺产品滔滔不绝:肉质细嫩的鸡肉用土陶容器“盬”烹制,“化汽为汤、干蒸而熟”做出来的“盬子鸡”细嫩爽纯,十里飘香。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母先刚说:“以前我们的土陶容器只能卖100元左右,现在能卖到160元到180元,前段时间北京的餐饮公司还专门定制了2000个。以前,一年到头能余下几千元收入,现在不一样了,加上旅游收入,一年能赚四五十万元。”
为何变化如此之大?原来是母先刚在产品上打起了“乡愁牌”。他介绍:“之前我对乡愁这个词没有概念,总书记来了之后让我对乡愁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母先刚看来,乡愁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记忆和传承,可以用自家陶器为载体呈现出来。他介绍:“我们把农耕场面画到陶罐上,客户一看到,就能想起花茂村。我还自己设计图案,客户可以定制,版权归对方,不仅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还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彭龙芬介绍,花茂村通过挖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餐饮文化,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将土陶馆打造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和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培育文化企业4家,挖掘文化创意产品30余件,实现年均创收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