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黑龙江富锦市:湿地明珠 金色梦想

2020-07-04 21:54 来源:经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产业红利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洪洲村的特色产业越做越红火。

  走进黑龙江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感受着清风拂面的舒适凉爽,极目远眺,浩渺的水面波光粼粼,不时有水鸟低空掠过,在茂密的芦苇丛中嬉戏。

  富锦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省富锦市西南40公里处,总面积达2200公顷,始建于2008年,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3年正式批复为“国家湿地公园”。

  眼前的景色让人很难想象,这里的湿地生态曾由于垦荒、耕种,一度被严重破坏。从2005年起,富锦市开展退耕还湿行动。经过多年努力,湿地公园区域内共“收复”湿地1300多公顷。一度绝迹的丹顶鹤、白枕鹤回来了,在三江平原消失20年的貉藻也在此重现。如今,这里已成为植物的王国、鸟类的天堂,有各类植物290种、动物270余种。

  “水好景好空气好,在这里工作,不但收入高了,心情也好了。”48岁的李长吉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湿地公园带来了大量游客,每到旅游旺季,游船每一趟往返都载满游客。

  李长吉是富锦市锦山镇民胜村村民,曾外出务工谋生,但收入并不稳定。现在,他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内担任湿地管护员、游船船长,一年有7万多元的稳定收入,不仅买了养老保险,住上了楼房,还有了汽车。湿地公园吸纳了周边20多名像李长吉一样的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5万多元。“绿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银山!”李长吉感慨道。

  同样受益于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距离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最近的锦山镇洪洲村近年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洪洲村曾是富锦市8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不足,人均收入偏低。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村民精准施策抓产业,铆足干劲拔穷根。

  “过去村里只有土路,下雨时非常泥泞,人车难行,村子的卫生环境也比较差。”洪洲村党支部书记李平芹自2014年12月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着手推动村里的环境整治。铺设水泥路、修建村广场、开展卫生清洁……如今的洪洲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面子”靓了,还得“里子”实。如何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加速迈向全面小康?近年来,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游客量逐年增加,带来餐饮、住宿等旺盛需求,李平芹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开民宿、开农家乐餐厅、发展特色种植和采摘……一个个设想在李平芹脑海里不断涌现。然而,实际情况却给她浇了盆冷水。

  当李平芹向村民做工作,动员他们开农家乐餐厅、发展民宿时,村民们出于种种考虑,都表达了疑虑,无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奈之下,李平芹把在外工作的儿子叫回了村里,带头干起来。李平芹儿子的农家乐生意远胜预期,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的顾虑慢慢打消,积极参与进来。截至目前,洪洲村共有农家乐3家、民宿6家。这些农家乐和民宿,有的是个人经营,有的是村集体所有,并鼓励农民入股经营、创收分红,同时为有意愿打工的贫困户提供临时就业岗位。“游客非常多,周末或节假日更得要预订,村里正规划再开一些民宿和农家乐。”李平芹说,村里还在推进洪洲村旅游度假村建设,依托湿地资源,打造精品游线路。

  洪洲村还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村里有一个农贸小市场,通过向游客出售农副产品,可为村集体年均增收40多万元;山上还建设了百果园,向游客提供采摘游,年均可增收30多万元……”谈起村里的产业扶贫项目,李平芹的话语里抑制不住兴奋。

  产业红利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洪洲村的特色产业越做越红火。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2017年,洪洲村成为富锦市第一个村集体经济超百万元的村。2019年,村人均收入达2.1万多元。目前,洪洲村已全员脱贫,退出贫困村序列。“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下一步,希望村子能加快发展,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李平芹充满期待。


初审编辑:刘胜男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