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城乡协同让村里人过上城市小康生活

2020-07-15 10:54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6月12日,80岁的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儒林村村民罗汉滋来到村卫生站,挂号、看病、拿药,整个过程只花了一元钱。“患高血压、心脏病好多年了,我差不多每星期都来,这项政策很好,如果自己买药要花两三百元呢。”谈起“一元看病”的实惠,罗汉滋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6月12日,80岁的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儒林村村民罗汉滋来到村卫生站,挂号、看病、拿药,整个过程只花了一元钱。“患高血压、心脏病好多年了,我差不多每星期都来,这项政策很好,如果自己买药要花两三百元呢。”谈起“一元看病”的实惠,罗汉滋说。

  为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早在2008年5月1日,花都区就开展“一元看病”试点工作,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只收一元挂号费,药品及诊疗费全免。2016年“一元看病”实现了与城乡居民医保的衔接,村民在村卫生站就诊先行医保门诊报销,自付部分由区财政予以二次补助,可持续性大幅增强。

  “一元看病”只是珠三角地区城乡协同发展的一个见证。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乡镇“钱袋子”鼓了之后,医疗、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是否跟得上?村里人又是如何过上城里人的小康生活的?

  协同医疗,打通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大病小病都要去镇上,现在不用了,大病去镇上,小病在村里就可以看,这里的医生很专业。”罗汉滋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点开一个“儒林高血压”微信群,“卫生站的大夫就在这个群里,有啥事我就会问大夫,大夫还会经常询问我的身体情况,提醒我按时吃药。”如果说“一元看病”解决了看病贵,那么,家庭医生签约则解决了看病难。

  罗汉滋说的大夫,就是卫生站的主治医师邱华。邱华是花山镇15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一员。“我们每个团队负责2到3个村级站,由中级职称医生担任团长,每个团队由团长、乡医、护士、公卫医生组成,协同作战。基层群众如有身体不适,可以先去村级卫生院,如果病情严重,可以由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负责转入门诊、住院或上级医院,这样就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参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需求。”花山镇卫生院院长凌济忠说。

  “设备越来越好,药品越来越多,而且每3年我会参加3个月的轮岗培训,促使自己不断提高。”邱华表示,10年来村卫生站的变化也让她记在脑中。这只是改变的一个局部——基层医疗机构树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人人参与质控的理念;新技术新项目如胰岛素泵的床边使用技术、糖尿病足的创面护理技术、颈椎外伤患者的颌枕带牵引术、痰培养检查等也陆续开展起来,特色专科不断壮大。

  经过10年探索,花都区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立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卫生服务领域,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构建起“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格局,实现业务量、医疗质量、医务人员待遇、群众健康素养、社会满意度的五个提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全民健康的短板在基层,所以,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打通基层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凌济忠表示。

  转型升级,村级工业园有了新气象

  乘车经过广东佛山顺德区龙江镇,道路两旁能看到很多家具工厂。一场“腾笼换鸟”的大动作——村级工业园改造正在这里悄然推进。

  “我的家具工厂是从父辈开始做起的,也就是几个人‘小打小闹’。村改开始时,我们投票也有顾虑,担心没啥收益,后来看到政府有相关扶持政策就支持了,现在工厂临时搬到了附近的村子。”顺德区龙江镇新华西村村民李樟添说,很期待村级工业园面貌由原来的“脏乱差”工厂变为标准化车间。

  顺德很多村级工业园区形成于改革开放前后,几十年过后,布局散、规模小、污染重、产出低的转型困局逐渐凸显。为突破发展瓶颈,佛山将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作为政府“头号工程”强力推进,通过摸底对全市1025个村级工业园进行登记造册,按照“一园一策”的方式制定整治标准,分类推进,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发展空间、生态文明建设腾出空间。同时,统筹规划村级工业园改造、村居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乡村生态;以新发展理念运用项目改造成果,打造新的产业平台和发展载体,引入一批科技水平高、产业带动强的企业落户,带动集体资产增值和集体经济发展。

  “我相信,村改是顺德走向小康社会的最好道路。破旧的村级工业园占用了顺德70%工业用地,却只贡献了4.3%的增长速度,脏、乱、查、小、散、乱现象突出。从2018年开始改造后,村民们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疑问到支持,现在很多村子的表决结果都是满意。”顺德区委常委、区村改办主任梁伟沛说。

  龙江镇在推动旧工业园区改造的同时,围绕“定产业、定规划、定标准、定扶持政策”要求,坚持高标准、高定位推进园区的规划建设,对入园企业以及园区运营商加码配套不少于1亿元的扶持措施,共同打造超10平方公里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现代化园区。目前五大千亩园区已有进驻和意向项目。

  顺德村改改出了新发展理念产业园,也改出了乡村大振兴。通过村改,村集体收入倍增,保留了更多的集体物业,从“分多留少”变成“留多分少”,一改过去“分光吃光”的观念;还腾出公共空间,新建、扩建了多所学校。据了解,龙江镇还将分别支持完成村改的村(居)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加快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用于路网改造、河涌整治、公园建设、新建学校等民生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让村民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以前村级工业园多是做家具的小作坊,管理不规范,一层里有好多家厂子。新的园区通过淘汰不规范的企业、集中扶持较大规模企业,不仅村环境改善了,企业的管理也得到了提升。重新入驻后我打算再增加些设备,适应市场。”李樟添这样谈到对未来的打算。

  文化惠民,村文明站服务赛过城里社区

  在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一个叫“童趣坊”的房间里传来孩子的欢声笑语,教师陈婉莹正在表扬一个答题出色的孩子,给她发放糖果。“我们这里的活动一般在周末进行,和家长们事先约个时间,把孩子们送过来上课。我设计了一些适合小朋友年龄的课程,比如数数、认识周围的物体、如何合理搭配膳食等,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陈婉莹介绍。

  父母上班忙,孩子放学后或周末怎么办,许多城里社区可能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在水藤村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得到了答案。据了解,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是水藤村实践站集党团培训、文化传承、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党建文化综合阵地。这里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将党建基地、志愿组织、文化协会组织、体育协会组织、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社工组织等融合在一起,为村民提供党团培训、志愿服务、社团孵化服务、社区教育服务、村民学习、创业培训等服务,打造联动社会力量的党建文化基地,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依托这一平台,水藤村民的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岁月如织·花香如诗”花艺培训班、“韵动瑜伽”培训班、“我们的节日·中秋”悦享中秋——党群同欢活动……2019年以来,水藤村实践站共举行18场次活动,成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最后一公里”需求的新平台。

  “在这里给大家上课,首先是能把很多有趣的知识分享给孩子们;其次,和孩子们一起互动,他们的童真童趣也一直让我受到感染,自己也感觉更加年轻了,这就是小康生活吧。”陈婉莹说。

  (本报记者 周世祥 吴春燕 王忠耀)


初审编辑:赵家豪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