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耸入云,晨雾系腰间。
小楼半遮面,随风露真颜。
蝉鸟齐欢唱,友朋聚笑言。
这不是只存于字句里的世外桃源,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甲篆镇民山村的常景。民山村位于巴马西北部,重重青山相拥而立,清晨雾气缭绕,恍入仙境;民房半藏半露、三两而聚;蝉鸣鸟啼,清静中添了生机。这里的清新、宁静、舒适引来了“候鸟人”,“候鸟人”点缀了民山村。
顺着山腰绿林间干净的乡村硬化路走一阵,笔者一行的车停在了一栋风格清新的三层民房前。
“来啦?快上楼顶喝茶。”刚一下车,这亲切的声音就从楼上传来。抬头一看,“候鸟人”马大姐正朝我们打招呼。不过这上楼的阶梯每跨一阶,我们心里的疑虑就越深——“大热天的,上楼顶?不闷?不热?不晒?”。谁知一到楼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笑了,天气引起的闷燥和赶路的劳累都一扫而空。
从楼顶望去,满眼的绿意,虽四面皆山,但错落有致,视野开阔,丝毫没有遮蔽之感。远远近近的山腰上,稀稀落落的半藏着人家,透着些许古朴与神秘,又有清风低语,绿树颔首。如此景致,叫人由内而外感到轻松欢快。
再看顶楼布置,一张古香木质长桌,几把靠背椅,一架布艺秋千,一个简易水槽。引一股山间甘泉,泡上一壶清茶,盛上几盘当季瓜果,听几首悠悠缓缓的曲子,几个好友相聚闲聊,好不惬意。
已经在民山长住两年多的天津人王先生告诉笔者,他们这些在民山相识的朋友,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地的都有。“每到周末的时候就会上来,大家在一起聚一聚。”王先生说。他因工作、旅游的契机到过很多地方,觉得民山的原始原貌保持得非常好。“如果选择清静的生活的话,民山是最好的一个地方”他评价说。
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得知,以前民山村只有泥土路,车辆进出尤为不便,特别是在雨天,路面湿滑,行车艰难且危险。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全村建设了6条硬化路,给村民和游客都带来了极大便利,吸引了更多“候鸟人”的到来。路通了,群众的思想也通了,对发展民宿越来越有信心。
卢阿婆是民山村廷务屯边缘户,2018年小儿子在建新房时因事故不幸离世,留下的两个孩子还需要卢阿婆抚养。所幸新房刚建成,就有“候鸟人”找上门来租房,大大减轻了卢阿婆的压力。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巴马挂职的巴马县委常委、人民政府副县长蔡山帝了解该情况后,向部里申请了4万元资金,为卢阿婆添置了冰箱、洗衣机等家具,还经常和村干部前去家里探望,了解卢阿婆的需要和难处,想方设法帮忙解决问题,卢阿婆感激不已。
目前,村里像卢阿婆这样做民宿的已有二十来户,每户每年租金收入5000元左右,这对村里人而言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民山村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民宿发展潜力很大。市委常委、自治县党委书记王军两次到民山村调研时都提到,“要把民山村打造成为高端民宿胜地。”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思想要开放,“作为村委,要做好那个群众宣传,思想通了,啥都好办了。群众对发展民宿这一块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民山村党支部书记冉绍聪信心满满的说道。
在期待民宿发展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很多群众不免担心:这会不会是一个“快消品”?会不会是环境换发展的“套路”?这种担心同样也存在候鸟人当中,王先生表示,“希望当地的政府、村委会能把民山这个地方规划好,有序合理的去开发建设。当然,在这个建设过程当中,一定会有我们候鸟人去参与。”
巴马县委常委、副县长蔡山帝说:“要进一步的规划好民山的绿水青山,进行一种保护性的开发,开发性的保护,两者相结合,发展一个生态型的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藏于万重山中的民山村,正依托绿水青山天然优势,步履铿锵地踏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截止目前,全村剩余贫困人口1户5人,边缘户3户14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62%。
(通讯员 邓小红 黄江胜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