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牛是李喜春的宝贝,他总是把它们打理得干干净净。皇甫万里摄
盛夏的雨总是来得突然,下午三四点钟,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打了下来,在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太平乡赛银花村的小山坡上割草的李喜春被这雨点提前拍打回了家,刚好被我们堵个正着。
整洁的院落,堆放有序的饲料,菜园里绿油油的蔬菜,圈舍内小尾寒羊,后院圈养的西门塔尔牛……跟着李喜春的脚步,我们参观了他家的小庭院。院子虽然不大,但一片六畜兴旺的景象。李喜春高兴地介绍说:“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好,我们老两口守着家里的这个小院子,每年就能收入两三万元呢”。
李喜春之前的日子可不是如此。说起以前的穷日子,今年68岁的李喜春有说不完的话,年轻时,老两口外出打工,收入还不错,后来老两口岁数大了,又没有一技之长,没法继续外出打工了。爱人樊秀清身体不好,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李喜春一人身上。没有适合自己的致富项目,只好守着几亩薄田度日,生活越过越困难,这让要强的李喜春有些抬不起头。
没有产业,是当时赛银花村的致命伤。2017年,太平乡赛银花村争取到“借羊生羔”扶贫项目。“我们村和养殖公司合作,企业无偿为贫困户提供母羊和技术服务,3年后返还同等规格的基础母羊,这种政策能达到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赛银花村党支部书记黄银昌介绍。
当年6月,李喜春开始养殖借来的10只小尾寒羊,不久本村另一贫困村民的10只羊又寄养在他家。同年9月,靠着产业奖补资金,李喜春家里又多了2头基础母牛。
可天有不测风云,尽管李喜春每天都在起早贪黑,还是出现了接二连三的损失,由于养殖经验不足,导致3只寒羊陆续因病死亡,这让李喜春大受打击。
黄银昌上门了,劝李喜春不要灰心:“养殖损耗属于正常现象,要吃一堑长一智,把每次损失都当做一次实践经验,风险自然就会降到最低。”
有20多年养殖经验的黄银昌做后盾,渐渐地,李喜春摸索出了门道,解决了不少养殖难题,牛羊也变得膘肥体壮。两年下来,用木栏杆围起的羊圈虽显破旧,借来的20只羊却已在这里繁殖了40多只羔,卖了2万块。当初买来的2头牛也产下了3头小牛犊。
李喜春见到了效益,更加坚定信心,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了。牛多羊多需要的饲料也多,为了牛羊的吃喝,李喜春在自家房前屋后的闲置用地上种了玉米,把玉米和秸秆全部用做饲料,自己加工粉料、自己贮青贮,干劲十足。李喜春笑着说:“自打享受这些产业扶贫政策,我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我们老两口分工明确,我负责喂牛喂羊、加工饲料,老伴种点菜,养几十只笨鸡和几条狗。每年羊繁殖卖羊羔的钱我们老两口吃穿用都花不了。园子里的青菜也是纯绿色有机蔬菜,平时馋了杀个小鸡,这就是小康生活。”
如今,他养的牛已经增长到了12头,黄银昌劝他“不要着急卖,养的越多来钱越快”。李喜春听了直点头:“这些都是我家的小银行啊。”
雨过天晴,天边一道彩虹划过,李喜春说,他的生活也是这般“雨过天晴了”。皇甫万里摄
采访结束时,窗外的雨停了,一道绚烂的彩虹划过天际,李喜春见状也乐了,瞧,这就是希望啊。
看着满圈的牛羊,李喜春并未在此止步,对于未来的生活,他还有更多的想法和打算。“现在国家政策非常好,但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干,才能更有奔头。”李喜春笑着说:“我今后努力的目标就是我们老两口要人均15头牛,让我们的晚年过上比小康还小康的幸福生活!”
告别时,李喜春还给我们念了一首他自己编的顺口溜:
人均一头牛,吃喝不用愁;
人均两头牛,买车又住楼;
人均三头牛,小康富流油。
我们笑着说,这才三句,不工整。李喜春也乐了:“等我们老两口养到人均15头,就补上!”看他的笑容,这一天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