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东海之滨,鹭岛厦门。千年浪涌,潮涨风起。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设置经济特区,率先确立了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的角色定位。白鹭展翅,始于此刻。
厦门集美新城景观(厦门网信办供图)
如今,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
在历经40年破浪前行后,厦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改革开放的“窗口”,依然秉持“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跨岛发展、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用行动昭示出了中国城市蝶变的密码。用大胆实践、大胆突破,跑出特区发展的“厦门速度”,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华丽转身,蜕变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开放都市。
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引领开放合作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是厦门改革创新的一块“试验田”。设立5年,累计推出426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93项,有30项厦门经验获国务院发文向全国推广。
走进厦门自贸片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只见大屏幕里不断滚动的数据,展示“口岸通关”“智慧港口”“跨境电商”“一带一路”“对台交流合作”“应用开发”“硬件支撑平台”等7个板块的建设成果和相关动态数据。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行政服务中心场景(任妍 摄)
“海运费境内外汇划转支付场景”是厦门自贸片区推出落地的426项创新举措之一。自2015年4月21日设立以来,厦门自贸片区坚持利用制度创新引领开放合作,用一系列举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领域,厦门自贸片区在2015年就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理国际贸易的全部业务;从厦门自贸片区开出的中欧班列,通过至波兰罗兹、德国汉堡、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俄罗斯莫斯科、匈牙利布达佩斯等5条线路,通达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实现了“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在对台先行先试上,厦门自贸片区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五年共引进1267家台资企业,注册资本210.5亿元人民币。
五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成为厦门对标国际先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引擎。
目前,片区已全面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新体制,形成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照一码”“多规合一”“关检一站式”查验等现代化治理样本,基本建成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服务体系。
筼筜湖治理见证厦门生态文明大跃升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与城市相适应、相匹配的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也应该同步提升改善。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筼筜渔火”是厦门历史上的八大景之一。上世纪70年代修堤围海造田,导致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变黑发臭,鱼虾白鹭绝迹。湖区杂草丛生,臭气熏天,路人掩鼻而过,成为厦门民众羞于启齿的“臭水湖”。
筼筜湖景观(任妍 摄)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是市民群众关于治理筼筜湖的一众呼声。
1988年3月,在“综合治理筼筜湖”的专题会议上,会议明确建立了综合治理机制,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全面打响了厦门治污的头号硬仗。
变革求生。如今,这里已恢复水清岸绿、草长莺飞、白鹭齐飞的胜景,已然成为厦门一张亮丽明信片和最美“城市会客厅”,更是厦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成型、资源承载能力尤其是水环境承载力增强的新剪影。
多元治理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如何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如何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厦门给出了治理现代化的市域样本。
筼筜街道官任社区地处厦门市政治、金融中心地带,占地面积1.29平方公里,现有7167户,近2.58万人,社区党委下辖9个党支部,党员372人,非公党支部29个,党员260人。作为厦门市境外人员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官任社区五“C”【Culture、Connect、Communication、Carrier、Crisis】工作法,打造了多元治理国际化样本。
记者走访官任社区居委会,了解社区治理模式。(任妍 摄)
社区力求开放融合,营造“大文化,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氛围积极开展多样文化活动,深化各国文化交流;同时,资源共享,创新“大服务”理念,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以优化服务为目标,整合连接辖区资源,用新发展理念提升服务品质;其次,多元机制,建立“大协商”模式,探索多重机制衔接,实现“自治”“共治”“专治”相结合,创新治理协商新模式,加强沟通交流;另外,功能优化,构建“大平台”体系,着重提升社区硬件、搭建载体、便民利民,致力打造宜居家园。
基层社区治理,特别是国际化社区治理难点之一就是面对社区矛盾纠纷、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机制,这也是国际化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今年新冠疫情背景下,官任社区党委建立党建引领“三级两队”,谨慎处理社区常态疫情防控工作。
跨岛发展助力经济特区“大变样”
2002年“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的提出,为特区跨岛发展、做大做强,描绘出崭新而清晰的蓝图,成为厦门推动特区发展的根本遵循。
2010年初,厦门大手笔启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战略,将城市建设重点由岛内转向岛外,发展目光从岛内扩至厦门全局,岛外建设步伐大为提速。
为贯彻“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厦门市还作出“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决策部署,努力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城市格局。
作为厦门市首个崛起的岛外新城,集美新城更是以“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速度“从无到有”,以一种直观而具体的方式展现了厦门跨岛发展的决心与效率。
集美新城景观 (任妍 摄)
产业规模方面,集美新城的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软件信息业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日益壮大的文化旅游业逐步形成厦门“城市演艺中心”,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总部经济加快集聚,机械装备业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
城市功能方面,集美新城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基本完成了城市框架、交通基础设施的搭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嘉庚艺术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等一批文体设施建成投用,成功举办首届全国青运会赛艇比赛。建立幼、小、中、职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汇集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建设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
发展环境方面,集美新城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实施杏林湾环湾截污工程,在全国首批建设市政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引进、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中国道路”产生“中国奇迹”,实现“中国之治”。“中国之治”的新境界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发展。厦门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持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率先在众多领域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全面深化、重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改革创新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应抓住机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为目标,推进跨岛发展,奋力续写跨岛发展新篇章。同时,把握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这一目标,持续不懈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先行示范的勇气和魄力,不断改革创新,争当“中国之治”的“试验田”和重要窗口,为“中国之治”贡献特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