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40年,其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物质财富,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书写了华彩篇章,堪称“深圳里程碑”。
“试验田”上的探索者
1978年,深圳农民年收入134元人民币,而一河之隔的香港农民年收入是13000港元。
当时,经济仍处于危困境地。“十屋九空逃香港”是深圳市南岭村老支部书记张伟基的惨痛回忆。
“只留下了跑不动的老人和小孩。”他说。
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翌年,邓小平对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深圳从此成为改革开放最活跃的探索者之一。
深圳凭借资源廉价优势,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窗口。同时,深圳积极推进制度改革,突破各种束缚。
20世纪80年代,打工者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凯达玩具厂的流水线上工作(资料照片)
取消票证、打破“铁饭碗”、工程招投标、用工合同制、土地使用权拍卖……当年一个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深圳举措,最后都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因子。
1987年12月1日,深圳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敲响,3000万元原始资本撬动了76.3亿元基础建设投资。
这不仅创造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先例,而且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
“它甚至推动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确认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发行新中国第一只股票,建立新中国第一个出口工业区……40年间,深圳创出约一千个“国内第一”。2019年,深圳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深圳成为全球一流的投资地。从1981年发出第一张外资企业营业执照至今,深圳已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9万家,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近3000亿美元。
1996年,美国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在中国开设首家山姆会员店,地点选在了深圳福田区。2008年开始,这家旗舰示范店一直是全球单店销售冠军。
“难以为继”下的破局者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
随着2001年中国入世,国家给予深圳等经济特区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逐步取消,“特区不特”的忧虑开始弥漫。同时,深圳还日益面临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阵痛。
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深圳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和勇气,开启“二次创业”。
改革创新,向产业链上游攀升,成为深圳转型发展的破局之道。
深圳果断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为新的突破方向,告别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低端制造业。同时,深圳加紧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凭借自主创新,深圳实现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新产业格局,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就有逾70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在深圳逐梦已历25个春秋。从生产电池,到制造电动车,再到推出“云轨”,比亚迪的“基因”一直表达着改革创新。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王传福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比亚迪。”
从经济体制起步,深圳的改革领域不断扩大。从大部制改革,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到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圳不断突破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资源瓶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
南山区科技园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经过4年攻坚,深圳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在有着深圳“塞纳河”美誉的大沙河两岸,高科技企业和人才集聚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难题,但深圳率先改革、率先示范、率先制度创新的精神始终未变。”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说。
引领潮流的先行者
面对外部环境剧烈震荡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深圳展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底气。在一线城市中,深圳经济率先呈“V”形复苏。
不仅制造业规模在全国最大,先进、智能也是深圳制造的标签,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71.9%和66.6%,而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70%。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这意味着深圳将变成“全能冠军”——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开启全方位先行示范的新征程。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深圳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40年后再出发,深圳着力补齐基础创新、教育、医疗、住房等短板。
2019年11月,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领衔的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在深圳揭牌,至此,深圳累计建成诺奖/图灵奖实验室11家。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我们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深圳计划到2022年新改扩建146所公办学校,增加学位21万个,公办学位增幅达25%;同时还将重点建设“高中城”,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增幅超过60%。
“我在网上提供社保、居住证和房屋租赁合同等证明后,就把女儿的小学入学学位申请下来了,政府还会每年提供3500元学位补贴。”租住在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水尾一区的湖南籍青年陈用发说。
疫情期间,深圳口岸精准防控,核酸日检测能力达10万份以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评价说,深圳完善的社区防控体系、优良的硬件保障、科技防控手段创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已近两年。从深圳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建设不断推进,深圳作为大湾区引擎的作用不断凸显。
深圳大学原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表示:“深圳将继续以‘窗口’的作用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成为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深圳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