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在全国打破“铁饭碗”,以制度改革广揽人才促发展的城市,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保持人才制度优势?如何在人才工作上继续开创新局面、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体制放权松绑,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是建设一所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最主要的动力。目前我们学校所采取的是准聘长聘制度,先签6年的合同,到期后通过考核的人员可以转为长聘合同。”南方科技大学人力资源部副主任戴鹏告诉记者,这项制度对学校选贤任能、发展激励科研人员很有帮助,但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前来应聘的教授原本是事业编,老体制要如何与新体制对接,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在深圳市人才工作局的支持下,南科大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对“高精尖缺”人才实行与市场接轨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工资等灵活政策,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优秀科研人才的加入使南科大科研成果、国际国内排名快速进步。
在深圳,这种事业单位去编制化管理的探索,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以政策手段对以往的制度加以衔接,确保人才来到深圳没有后顾之忧。
8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取得报酬,鼓励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员,以大胆的体制“松绑”,将人才流动带来的创新红利激发到最大。
对创新人才来说,深圳另一项让他们备受鼓舞的改革,是对人才评价权的下放——将78个评委会303个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下放给38家行业组织;建立青年人才举荐制度,让领军人才发挥伯乐相马作用;此外还在全国率先实行同行专家主审制来评审创新科技项目。
“这就解决了当前引才过于看重‘帽子’的问题,因为在没有更深入的评价能力之前,我们会倾向于衡量一些最容易看到的东西,比如学位、职称、奖项。现在将这一权力下放到用人主体,让专业人士从专业的角度来衡量,谁的贡献大、作用大,谁就能获得更高的支持,更加从实际出发。”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说。
服务实实在在,真正拴心留人
“这是深圳第一所自带废弃和污水处理装置的大楼,专门为有环评要求的科技企业打造。”在龙华区银星科技园二期大楼的新材料实验室里,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海晖告诉记者,对他来说,这样的“硬件”支持虽然重要,但那些“软”的服务、理念、社会氛围,才是深圳独一无二之处。
“深圳有一个特别好的创新做法,就是设立人才研修院,将学术界、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的资本机构纳入进来,举办研修课程。”林海晖说,通过在研修院学习,一方面和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了交流和思维碰撞,另一方面,自己也通过这个高端平台找到了信得过的社会资本进行融资。
“人才工作的核心是站在人才视角上去考虑,而不是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制定政策、发文件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人才能够体会到有效率、有尊严、有温度的获得感,这也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文化。”张林说。
对于人才所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重点生活需求,深圳的保障也在以空前的力度加大——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负责筹集建设人才住房,未来深圳住房当中近20%将是人才住房;未来五年将新增近百万个基础教育学位,其中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
这些实实在在、清晰可见的服务,让奋斗中的人才不仅将脚步迈向深圳,更愿意在这里生根发芽、安营扎寨——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高层次人才1.7万;2015年底至2020年6月底,全职院士从12名增加到46名,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筑牢法治基底,提升营商环境
“在很多深圳企业家眼里,法治化和市场化已内化为深圳最显著的城市特色,是他们选择深圳、扎根深圳、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的这段话,道出了千千万万选择来深创业逐梦的人们的心声。
林海晖对这一点同样感触颇深:“科技型的初创企业是稚嫩的,对政府的政务和法治保障尤其有依赖性。例如新材料创业的实验与中试场所配给、安评和环评。”
七年前,林海晖回国创业之时,考察了从长三角到珠三角的十几个城市,最终落户深圳,就是因为看中这里产业政策持续稳定,法治环境保障市场化机制有序运行。“企业最怕人事更迭带来产业政策的骤然转变。但深圳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计划非常稳健,一切按照既有的目标和定位进行;另一方面,比如说像我们这种做新材料的企业,很多地方本来挺想引进,但一听说具体是做金属颜料的,出于对环境评估和日后担责的风险,就皱眉了。”林海晖说,但当时深圳一切都是按照法律来办事,只要申报符合法律规定就能通过,公司从注册到成立再到实验、中试、生产,很快就上了轨道。
如今,林海晖所创办的绚图新材在深圳研发出了全球首支全固型零VOC自分散水性铝颜料,技术处于全球领先。而纵观深圳,光峰科技创始人李屹、云天励飞创始人陈宁、微芯生物创始人鲁先平、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许许多多处于各个赛道的人才,都选择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
深耕人才环境,深圳以人才驱动创新的效应越发凸显——截至2020年6月底,深圳已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2600家,引领带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人才引领发展作为城市核心战略,深圳这座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人才先行示范区”,必将团结起更多人才共同创造属于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