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中国发展新蓝图的战略谋划

2020-11-01 14:36 来源:求是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大国发展,规划先行;关键节点,非凡部署。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主席台上。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大国发展,规划先行;关键节点,非凡部署。

  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历史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未来5年乃至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这一锚定未来中国发展新航标、寄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想的战略规划,汇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期待,更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深识远虑的历史担当和战略思考。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我国未来中长期发展,精心谋划、广泛调研、反复研究、深入思考、问计于民。今年4月10日,在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越过拐点、即将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这篇重要讲话,着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践,围绕如何完善战略布局、做到化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城市化战略”、“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作出战略谋划和重要部署,为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全国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热潮之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领会把握全会精神实质,抓好贯彻落实,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谋篇布局 把舵定向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公布了一则重磅消息: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标注出清晰鲜明的前进里程,一幅幅美好图景在一个又一个五年的接力中变成现实。

  “十三五”,2016—2020年,这是拼搏奋斗的5年、成就非凡的5年。

  这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

  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能否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发展面临的深刻复杂的内外环境和发展大势,谋划好、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和未来。

   

  2020年8月1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轨道贯通。图为工人驾驶铺轨车安装最后一段钢轨。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以来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门召开不同领域专家和企业家、基层群众座谈会,一次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以各种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将各方面精力集中到贯彻党中央部署、谋划推动“十四五”发展上来。

  ——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起草组会议等,听取“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汇报,研究“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就一系列关系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议题作出顶层设计,为规划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

  ——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等7场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以及国家中长期发展听取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建议。

  ——先后深入云南、北京、湖北、浙江、陕西、山西、宁夏、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11个省区市,进车间、访农户、看社区、入高校,听民声、知民意、聚民情,把实际调研与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为“十四五”勾勒出能操作、可落地、见实效的发展蓝图。

  ——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在充分吸收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的基础上,2035年远景目标日益清晰,“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逐渐形成,一幅宏伟的新时代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

  早在今年4月的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创造性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断。总书记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正是在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深刻洞察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我国有着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人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2008年以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消费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图为10月1日,观众在深圳的电影院排队检票入场。 新华社记者 赵瑞希/摄

  国民经济循环的最终环节体现在消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总书记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二是要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石化企业生产熔喷布,汽车企业生产口罩机,建材企业生产测温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纷纷跨界生产防疫物资,仅仅2个多月时间,我国口罩日产能就从1月底的1000万只提高到5亿只,展现了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如今,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超过95%,开工率达99%以上,产销率保持在98%左右,产业链、供应链经受住了疫情这一实战状态下的压力测试,成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坚实保障。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发挥的重要作用,意味深长地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这次疫情冲击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对此,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如何打造?

  习近平总书记果断指出,“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简单重复过去的模式,而应该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总书记从两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方面,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另一方面,要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结合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着重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一是线上线下并举。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要乘势而上,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

  二是增强防灾备灾意识。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有些领域要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国家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三个相结合”,搞好军民融合储备;优化应急物资品种和储备布局,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全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三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产业循环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国有企业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需要改革优化,但“绝对不能否定、绝对不能削弱”。要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四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坚决反对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推动形成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阻止打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恶劣行为。

  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提前完成,城镇常住人口达8.48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今后一个时期还将继续上升。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的重大问题。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明确提出,“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围绕完善我国城市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以全面、辩证的思维作出部署和指导:

  ——“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符合客观规律,但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

  ——“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对于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对于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对于县域发展,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研发道路

  不到一周时间,确定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发布分享;病毒序列发布后14天内,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应用,快速实现检测试剂从无到有的突破;五类13个新冠疫苗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国科技战线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等科技研发在短时间内取得积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疫情防控对我国科技界是“一次真刀真枪的检验”,“科技战线既显了身手,也露了短板”。针对科技研发存在的短板,总书记提出,要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研发道路。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合疫情防控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科学研究要从中凝练重大科学前沿和重大攻关课题”。基础研究是整个科研的总开关,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总书记从两个方面对加强基础研究作出部署:一方面,更加重视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快相关药物疫苗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高度重视信息和大数据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重视顶层设计,优化基础研究布局,逐步壮大基础研究体系,“努力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认真总结这次疫情防控中产学研相结合的经验做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

  这些重要部署,不仅为更好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了遵循,也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号召激励下,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必将涌现更多重大创新成果,推动我国更多前沿科技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

  高扬生态文明旗帜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翻开新篇章;大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沿黄九省区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颁布实施……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图为2020年9月24日,游客在湖南省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灵洞天坑里观光游览。 人民视觉供图 曾祥辉/摄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不平衡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针对新世纪以来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的现实,再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地发出号召:“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方面要求:

  一方面,“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生态红线,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

  另一方面,“增强全民族生态环保意识,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良好生活习惯,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

  织密织牢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安全网

  “十三五”时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我国基本建立了以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专业的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全民参与为支撑,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这次应对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更是经受住了大战大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个重大问题,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再次指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需要加快补上”,并从5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从顶层设计上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充实中央、省、市、县四级公共卫生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履职尽责能力;二是改善城乡公共卫生环境,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病科、生物实验室等的规划建设,做好敏感医疗和实验数据管理;四是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群众公共卫生素养;五是及时总结中医在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加强科学论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西医结合,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

  加快形成“从下到上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的体系”,对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至关重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重中之重,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二是加强疾控、医院、科研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增强各类已知和新发传染病预警能力。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严格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早期监测预警,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比如,北京市在6月11日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后,短短16个小时内即锁定源头,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即将踏上“十四五”征程的中国,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勇于变革、奋发有为,必将开创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灿烂前程,以新的荣光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美好的明天。


初审编辑:韩黟瞳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