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稿件和新媒体作品,解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敬请关注。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讲话强调“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绿色低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变暖不会因疫情停下脚步,应对气候变化一刻也不能松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对中国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为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开展了积极的行动部署。《巴黎协定》开启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首先,《巴黎协定》确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各方承诺将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增幅控制在2度以内,并向1.5度温控目标努力。为了实现温控目标,全球应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其次,《巴黎协定》推动了各方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迄今已有180多个国家提交了自主贡献目标。第三,《巴黎协定》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具体化为低碳绿色发展。《巴黎协定》向世界发出了清晰而强烈的信号: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
然而,全球减缓碳排放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还不足以保证21世纪全球温升能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意味着全球要进一步加大自主贡献力度,加速经济和能源的低碳转型步伐。习近平主席2020年9月出席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主动承担全球环境责任、深度参与和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碳排放第一大国,中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表态承诺对于全球气候治理产生了建设性的积极作用。在习近平主席发表2060年碳中和宣言之后,韩、日等国相继承诺将于2050年迈入“零碳社会”。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拿出更多实际行动。中国带头落实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坚定支持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树立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导向,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树立典范,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碳减排压力巨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彰显中国大国担当和决心
中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将面临十分艰巨的挑战。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旺盛,碳排放仍处于攀升期。欧盟有13个国家在1991年-2000年间已实现碳排放达峰,碳排放达峰对应的人均GDP水平超过3万美元,而且达峰后距离欧盟承诺的2050年碳中和有超过50年的过渡时间。也就是说,欧盟拟定的路线图在达峰后将经历一定时长的平台期,随后开始缓慢下降,继而快速下降至碳中和。而我国人均GDP刚刚达到1万美元,远低于欧盟和美日等国。在“未富”的条件下,碳排放尚未达峰就先行设定了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的区间只有30年。这意味着碳排放达峰必须准时甚至超前实现,并且达峰后平台期的缓冲时间较短促,需要加紧步入稳中有降阶段,才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其次,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结构偏重。经济社会发展对土木钢石等能源密集型重工业的依赖难以减轻,使得中国的能源强度居高不下。如何在减缓碳排放量增长的同时,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中国迈向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的艰巨挑战。
第三,中国的能源资源“富煤、贫油、少气”,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难以减轻。201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为57.7%。未来40年里,按照煤炭消费占比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算,2060年煤炭消费占比仍将有18%左右,如果按全国能源消费总量75亿吨标煤计算,煤炭消费量仍将达到13亿吨标煤。如果油气资源占比能达到30%,那么50%以上的能源消费必须依靠风电、光电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能源结构转换势必导致能源成本和经济系统结构的变化,对未来的能源安全、产业竞争力、国家经济安全将带来不可小觑的冲击和挑战。
面对如此艰巨的挑战,中国仍然做出了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政治承诺。这充分展现了主动承担全球环境责任、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国担当,彰显了深度参与和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勇气。
迈向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的务实路径
中国在30年内从“碳达峰”迈向“零碳社会”的宏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艰巨探索,要求经济社会系统全面推进革命性变化,迈向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
首先,应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作为发展中大国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减排目标和进程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根据自身能力和国内碳减排进程,灵活调整、逐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从“相对强度减排”逐步过渡到“碳排放总量达峰”,再到“碳排放总量绝对减排”,实现“发展”与“减碳”双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次,应找准路径,减缓冲击。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务实的行动计划和可行的实现路径。碳排放空间的压缩势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刚性约束,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大国规模优势,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经济系统转型,减缓能源转型、产业重构带来的冲击,探索一条既能保持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强力减排的清洁低碳发展路径,在重塑国际经济格局中掌握主动权。《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些措施体现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务实路径。
最后,应团结一致,共谋未来。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从能源系统到经济社会系统都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需要全社会动员,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共谋未来。必须坚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能一遇经济下行压力就改弦易辙,要保持战略定力,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就是要完善消费者社会责任体系,为能源供给侧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分担成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生态文明学科会聚计划副秘书长 石敏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科研助理 林思佳)
(漫画:张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