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向总书记报告丨富民新村新路子

2020-11-29 16:17 来源:央视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和腾格里沙漠南源,交汇出一个美丽的地方——古浪。

  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和腾格里沙漠南源,交汇出一个美丽的地方——古浪。 

  从古浪县城开车向东出发约1个小时,一片易地搬迁移民新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映入眼帘,富民新村便在其中。2019年8月21日,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当地乡亲。 

    △微视频丨富民新村新路子

  一路走,一路看,崭新的房屋、宽敞的道路、整洁的院落,富民新村一片安乐祥和。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古浪县南部山区搬迁后,乡亲们通过发展牛羊养殖和蔬菜种植逐步摆脱贫困,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总书记听后十分欣慰,赞许道:“你们走出了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天高云淡,曾经的荒漠披上了绿衣,一排排日光温室大棚绵延向远方。 

   

  古浪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南部为山地,中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为荒漠。南部山区生活条件艰苦,自然条件恶劣。 

   

  △古浪县南部山区搬迁前的旧貌 

  从2012年开始,古浪通过防风固沙、生态环境治理,在北部沙区逐步建成了12个移民村和一个绿洲小城镇,统称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祖祖辈辈生活在南部山区生活的1.53万户,6.24万人,易地搬迁来到这里。 

  从山区搬到沙区,一开始,老百姓心里犯了难。 

  “在我们山里,虽然靠天吃饭,但种上些庄稼还是会有收成。”常年住在山区的干城乡干城村村民赵世泽开始时怎么都想不通,“搬下来后,都是黄沙。黄沙里怎么生存哩?要知道几辈子甚至几千年,这个地方就没有住过人的。” 

  原干城乡大鱼村村民何振田,也有着同样的顾虑,“好多农民都不想搬,说还是我们老地方好。” 

  搬迁一度陷入僵局。 

  一次又一次的“家访”,一回又一回的“碰壁”,当时的干城乡干部、现在的富民新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堂渐渐摸索出老百姓不愿意搬的原因:“一方面是故土难离,再一方面担心搬迁下来无法生活。” 

  了解了乡亲们心中的顾虑,张延堂和村干部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走访。 

   “来过无数次,做了无数次工作。给我们讲政策,讲了很多好政策。”赵世泽回忆道,“当时跟我说,搬下去住房好,路又平,那么亮堂的房子,大棚给你们盖,款给你们贷,建好你们自己去种。” 

  尽管这样,老乡们心里还是没有底儿。后来,张延堂干脆直接开车把大家拉到移民点实地参观。“下来一看,确确实实啥都好。”赵世泽看后,很激动。何振田的触动更大,他说山下山上相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干城乡干城村搬入富民新村的村民赵世泽 

  打出这一系列的“组合拳”后,大家的想法在悄悄改变。“我们老汉们思想落后,工作组确确实实把我们动员了。下来实地看了以后,我们就决定搬下来。”赵世泽说。  

  慢慢地,搬迁后的“好日子”在山区里不胫而走。 

   

  这张富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展板上的照片,记录着当时村民们对“下山”的翘首期盼。 

  富民新村2018年8月竣工,来自8个乡镇的1379户、4580人顺利从山区搬了下来。 

  从此,这4000多人有了新身份——富民新村村民。 

   

  在富民新村考察时,村民李应川一家热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做客。走进院子、察看屋子,了解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厕情况后,总书记来到客厅同李应川一家拉起了家常。 

  “这日子过得好啊?” 

  “幸福得很。” 

  “以前是什么样的日子?” 

  “这就是我以前家的状况。” 

  说着,李应川拿出在山区居住时的老照片递给总书记。 

  照片上,矮旧的土坯房、枯黄的门前草,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时光…… 

   

  △搬迁前李应川一家住的土坯房 

  这是古浪县南部山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古浪县南部山区搬迁前的生存环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漏风漏雨,学校极其简陋,卫生室破败不堪,吃水需要用毛驴从10公里外驮回来再存在水窖里……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40万亩黄花滩披上绿装,成为南部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家园。 

  能过上现在的日子,李应川很知足。他说自己“不光搬进了新房里,也搬进了幸福里”。 

   

  △搬入富民新村后的新生活 

  “搬下来后,新建的富民完全小学基础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6个标准化卫生室,并配有合格的村医,老百姓有个头疼感冒,看病不出村;告别了苦咸水,已经全部用上了自来水;道路到处都是硬化路,不管天阴下雨,走路到家里老百姓脚上都不沾泥。” 

  说起这些变化,张延堂滔滔不绝,“人搬迁下来之后,通过宅基地复垦,每户补助3000元。原来的老房子全部推平之后种上了草,种上了树,植被恢复非常好。” 

  人搬了,山绿了;人进了,沙也就退了。昔日的秃山荒岭,如今有了生机。 

   

   

  △搬迁前后对比图 

  

   

  “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在李应川家,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嘱咐道:“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为了让搬下来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决定带领群众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和牛羊养殖。 

   “我们山里没见过这东西,心里也畏难。温室大棚怎么种呢?个人心里没底,收入到底有没有?不好说。”像何振田一样,习惯了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山区群众又退缩了。 

   “我把羊养上,还有可能赔掉,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张延堂说,发展养殖这条路,起初村民们兴致也不高。 

  了解到大家的想法后,张延堂认识到摆在眼前的三个难题:资金、技术和市场。 

  问题明白了,答案也就清晰了。坚持问题导向,富民新村逐一破题—— 

  

  

  不知不觉中,230座日光温室种上了,540多座养殖暖棚养上了……2019年底,富民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72元,实现了整体脱贫。 

  “以前我们只知道吃西红柿的,下来我们自己也种西红柿,茄子也吃上了,西瓜也吃上了,亲手种下的都吃上了。”如今,赵世泽不仅吃到自己种的蔬菜,更尝到种植的甜头,“山下交通便利,各处收菜的车来了,谁的价钱好卖给谁。” 

   

  △富民新村村民冯国安 

  48岁的冯国安在山上放了大半辈子的羊,过去辛辛苦苦养一年,七八十只羊羔最多卖上四五千块钱。“现在来到这地方,把它圈养,圈养人舒坦,一天喂两次,但是效益高,三到四个月就出一圈栏。今年7月,刚刚卖了30多只羊,可能卖了有7万多。” 

  李应川曾是一位外出务工者,“那些年在新疆打工,老伴住在横梁乡,一年也见不了一回面。好几年了,一心想回来。”2018年5月,回乡探望妻子的李应川听说家乡发展得这样好,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一年后,同样在外打工的小儿子,也回到了富民新村。 

  “到以后我们的产业做实了、发展起来了,外出务工人员人绝对就留下来了。”谈到未来,张延堂信心十足。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富民新村更高兴、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 

   “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总书记来的那一天深情地对大家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给老百姓办事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书写了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 

  富康新村、阳光新村、圆梦新村、爱民新村、富民新村……移民区上的一个个村庄,串起一个个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串起一颗颗走进小康的感恩之心,继续奔向前方…… 

   


初审编辑:李秀娟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