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导 洪银兴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勾画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吹响了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号角。理念指导行动,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求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由高质量发展来支撑,因此,应按照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要求推动其进程。
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推动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现代化的“关口”,是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性战略安排,可以为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支撑系统,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二是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包括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三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系统,包括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产业、区域和生态三足鼎立来支撑。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是抓住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其不仅包括发展体现现代水平的新兴产业,也包括采用信息化最新成果的各类产业。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
现代化区域体系要求一方面彰显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优势,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在我国,现代化的势头总是从核心区逐步向周边辐射和传导。因此,建设现代化区域体系涉及以下方面:第一,针对尚未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使其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进入现代化的起点,共同开启现代化进程;第二,经济发达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彰显优势,为全国的现代化探路;第三,现代化区域体系要反映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文化传统、产业结构),各个地区也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特色;第四,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联动发展,先发地区不能孤军深入,要持续关注后发地区,与后发地区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的基本特征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围绕建设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推进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具体涉及:由资源高消耗、环境强污染和废弃物高排放转向绿色循环低碳;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创新引领,核心是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这就对科技自立自强提出要求——应尤为重视基础研究创新的前沿核心技术。当今世界,技术创新上升为科技创新:科学发现与科学生产应用(尤其是产业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创新阶段上延到发现新技术的基础研究(知识创新)阶段,产业创新已经由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最新科学发现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可以实现巨大的技术跨越。由此,《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应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建立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机制。
创新引领现代化需要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是不同于传统基建的新基建。新基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以新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化。近年来,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使得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因此,需要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于一个快速增长型经济体来说,由流通和消费环节产生的市场需求对经济的顺畅循环尤为重要,因为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生产。这表明,现代化不能只是生产端的现代化,还需要消费端的现代化。从推进现代化的行动分析,扩大内需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基点。为此,《建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内需体系包含多方面内容,因此扩大内需需要多管齐下。第一,内需的内容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而扩大内需就需要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第二,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内需不仅涉及消费还涉及流通。因而,扩大内需不仅需要推动消费升级,以消费现代化引领内需扩大,还要建设现代市场,畅通市场流通。第三,国民经济的内循环不仅包括最终消费需求,还包括产业链循环中的内需。这意味着不能只关注最终消费,还要关注中间消费(生产消费)。
产业链循环由外转内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的内循环需要疏通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要着力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如果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就可能实现产业链环节的国内替代,促使产业链由国外转向国内,形成产业链的国内循环。
转向以国内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外开放(国际市场、国际资源都不能放弃),其核心是由出口导向的开放模式转向内需型开放模式。所谓内需型开放,就是以自身发展需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目标是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着力点是发展创新导向的开放型经济,着力引进创新资源。所谓开放式创新,就是根据创新链环节需要,着力引进掌握高端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在有序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注重外资质量。引进的外资应以创新为导向进行选择:进入的环节是高新技术研发环节,鼓励外资在中国本土创新研发新技术。新发展格局不排斥产业链的国际布局,尤其是以全球价值链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的价值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