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畔的梅口乡水际村及游客码头。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光明日报记者 王国平
三元、明溪,都是地名,各取一字,就是“三明”。
按说这只是个物理行为,哪知道引起的是化学反应。
三明地处闽西和闽西北,是老区、山区,也是苏区,区位优势不是很明显,资源禀赋也不是有多么突出,曾经在整个城市序列里多少有点“不太起眼”。
问题是,人不可貌相。同样的,城不容小看。
三明人有信念,有韧性,把嘱托记心上,咬紧目标,始终保持着向前的姿态,纵使条件不完备,也要创造条件试一试,闯出一条新路来。
三明人的活力与耐力,灌注了三明这座城的魂。于是,三明就像一朵花,在幽然绽放,在舒展芳华,在吐纳清香。岁月沉淀,光阴馈赠,如今的三明,让人不由得“多看几眼”,甚至禁不住“高看几眼”。
一心一意是三明,十个手指弹钢琴。三明重协调、善统筹、求适度、谋均衡,踩在时代主旋律的节点上,“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响激越的发展乐章。
此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此间的张力究竟为何这般饱满?
三明市尤溪县是理学大儒朱熹的诞生地。他流传至今的三个名句,或许可以视为这片土地发展轨迹和发展动因的注脚。
三明何以成为三明?“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明始终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欢实又稳健。
三明何以成为三明?“一寸光阴不可轻”。三明不懈怠,不迟疑,追赶的劲头足,往前冲的意识强,“撸起袖子加油干”。
三明何以成为三明?“万紫千红总是春”。三明是福建的三明,更是中国的三明。三明是我们国家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一个侧影,也是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一段华章。
聚精会神,请看三明:一次次创举,一次次破题,踮着脚尖往上跳,朝着伟大梦想奋力奔跑
“美味源自千锤百炼。”三明的沙县小吃,以这么一句响亮的口号,行走天下,漂洋过海。
千锤百炼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历经摔打的过程,是一个啃硬骨头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加压、活力迸发的过程。
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不少人生活质量的拦路虎。如何缓解?大家的目光都盯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度和力度,也就是“医改”。这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各方利益主体搅和在一起,相互缠绕,一团麻。试着理顺一下吧,“线头”都寻不见!
医改掣肘,三明出手。
病人到底是谁?是用来“开发”的?是可以“制造”的?
医生到底是谁?是药品“销售员”?是市场“弄潮儿”?
要把根本性问题搞清楚。
这么一问,再闷头想一想……横下心来,要动真格的了。
先是治混乱、堵浪费,取消药品耗材的加成,实行联合限价采购,把药品耗材流通利益的链条一刀砍断。
也就是把中间的水分给挤掉了,把药价压实了。
再是建章程、立制度,把医保管理“九龙治水”、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等条条框框都拆除了,立起的是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保合一”,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等“四梁八柱”。
也就是说,“潜规则”黯然隐退,“明规则”上场运行。
再进一步,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以往医院想的是如何赚钱,后来转而琢磨如何治病,现在则需要想想如何保护大家的健康了。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患者,动态跟踪,点对点服务。还鼓励医生下沉到乡村,在基层一线服务的时间长短、成效如何,与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挂钩。
八年时间三把斧,干净利落。
三明人,壮士断腕,实干为先,踮起脚尖往上跳,不够到“果子”不罢休,也就是要见着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三明人也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根“线头”,就是“要为老百姓考虑”,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对于医改,我的理解就是阳光。以前有些东西是在桌子底下的,现在都摆到桌面上来。医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赢得职业尊严。”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党委书记杨孝灯说。
尤溪县是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这里的医生感觉良好,老百姓的感受也不差。
傅双珍家住尤溪县坂面镇蒋坑村,“三医联动”“三保合一”这些大道理她说不来,就是感觉现在和医生的关系有点不一样了,“以前是我老人家上门求人家给我看病,现在是人家上门来帮我老人家,说你得了高血压,降压药要一直吃,还要多吃哪些东西,少吃哪些东西,都要管”。
她68岁,喜欢说“我老人家”,说时不疾不徐、语速平缓。这就是幸福。
幸福的阳光照耀三明大地。2019年,三明人均医疗费用173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人均预期寿命79.82岁,高出全国2.5岁。
幸福是可以传播、可以分享的。
三明市沙县高桥镇上里村村民卢盛垅,家里有林地3亩左右。原本以为种树嘛,挖个坑,插株苗,填上土,就行了。哪知道这是一个技术活,树苗是要精心伺候的,要有资金投入。林业又是个慢活,需要耐心等待。这点林地,就是传说中的“鸡肋”了。
就是要让这些“鸡肋”丰满起来!
三明着手推动“林改”,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办法,重构集体林业经营主体,林农首次从林业上得到分红;又部署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发放林权证;并创新盘活林权金融价值,率先推出具有第三方支付功能的“林权支贷宝”和普惠林业金融新产品“福林贷”。
卢盛垅家的林地,由沙县官庄国有林场运营,通过股权量化,折算成了“林票”。拿着“林票”,他起码可以在转让变现、贷款融资、引入资本之间“三选一”。
“什么感觉呢?就是一个东西,都要扔到垃圾桶了。半路上有人说,这是个好东西,扔不得,我给你一笔钱,还帮你保管好。就是这个感觉。”卢盛垅说。
三明是全国“林改”的策源地,是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截至2019年年底,这里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509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三成。
三明的“林改”,走出一条生态惠民之路,也为这个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增加了一枚沉甸甸的绿色砝码。
行走三明,呼与吸之间,是天然的气息;俯与仰之间,是自然的丰盈;迎与送之间,是天地的交响。
绿色是三明的标志与氛围,也是底气,更是王牌。
绿水青山这个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的泰宁县,探路前行。
“当年毛主席在诗词里说三明是‘路隘林深苔滑’,如今的三明是‘路宽林茂粮丰’。三明好风景,如何保护好、发展好?我们泰宁县的思路是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森林康养引领旅游转型。”泰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惠兰说。
舞台准备好了,远方的人跃跃欲试。
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让张欣颐眼前一亮,林深水美、丹霞田园、岩穴寺庙等元素,触发了这位台湾景观设计师的“创作”冲动。这份激情受到特别呵护,她被邀驻扎进来,开展乡村营造建设,成就一个森林康养基地。
基于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又是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出生地,这个项目取名为“耕读李家”。张欣颐和团队在这里受到礼遇,他们也通过设计表达对这方水土的尊重。
设计点亮乡村,艺术装扮生活。现在,村里有了静心书院、星空民宿、稻田咖啡屋,还有两岸文创产品展示区、乡村图书吧。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成了“一方农耕乐园,一处心灵原乡”。
2020年9月,张欣颐受邀参加在厦门举行的第十二届海峡论坛,并发表了“我们是来自台湾的福建新村民”主题演讲。她说:“我刚好有能力,大陆刚好有舞台。这里有一群乐于帮助我们的各级领导,一群愿意接纳我们、把我们当作家人的村民朋友。这里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让我有灵感去勾画美丽乡村的未来。”
三明就是一个可以不断给人以灵感的地方。这是因为三明始终保持着对新发展理念的信奉与恪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求索,对伟大梦想的笃定与追寻。
世道人心,温润三明:相互尊重,悉心呵护,每个人的热情如涓涓细流在汇聚,创造着这座城的温度与高度
“有温度的党建,有质感的幸福。”进入三明市三元区东霞新村小区,冷不防看见这么一句话,心头一暖。
这个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共有30栋居民楼,占地1平方公里,住着2000多人。房子多是5层,现在看有些老旧了,墙面渍痕斑驳,都是风雨拍打留下的印迹,楼梯逼仄,若是两人迎面而来,只能相互侧身,或是一方停下,礼让三分。
但是,这里整洁、有序,没有惯常意义上大杂院的混乱不堪,舒适又庄重。就像一个老人,沧桑爬满脸庞,腿脚也不灵便,甚至衣服上还打了补丁,然而整个人干净、清爽,举止得体,精神劲头足,生命活力依然饱满。
新村小区所在的东霞社区,就公共卫生死角多、公益事业扯皮多、部门之间纠纷多等痼疾,一针扎下去,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区域性精神文明共建委员会”,提倡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鼓励文明待人、以礼敬人。
有团队来到新村小区,其中一个小伙子另有其他事宜,在团队离开时申请脱团,留下来等人。小区里的大爷大妈不知情,以为小伙子忘了上车,纷纷过来提醒,一位大妈急了,喊了起来:“小伙子,麻烦啦,他们走啦!赶紧打电话,让他们绕回来接你!”小伙子被热情包围,连忙起身解释,心怀暖意。
三明,在全国最早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最早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最早提出文明城市目标。1984年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1993年全国首次文明办主任座谈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三明,高高举起精神文明建设这面旗。
甘嘉思响应着这面旗的召唤。
1998年9月出生的她,是厦门人,就读于三明学院传播学专业。身边的人都在参加志愿服务,她也自然地投身其中,正好被派往东霞社区,成为“四点半学校”的一位骨干。
孩子们四点半放学了,父母还在上班,她就领着孩子们来到社区提供的一间教室里,辅导作业、指导画画、做游戏。
有一项语文作业,列出几个词语,要求用一句完整的话串起来。孩子们就顺着课本上的原文写。甘嘉思就启发他们:能不能再想一句跟课本上不一样的?
“我希望小朋友的思路能更开阔一些。”甘嘉思说。
有的小朋友在学校得了小红花,就跑来送给甘嘉思。这让她感动不已,“孩子们的心意,让我觉得志愿服务不只有付出,更有收获”。
像甘嘉思这样的注册志愿者,在三明有将近30万人。其中,80后江华是比较特别的一位。
他是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乡人,长得帅气,还是那种周正、清秀的帅气。命运捉弄,14岁那年,因罹患青光眼,他双目失明,“突然之间天塌了”。
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黄金莲。“老师,我想念书!”江华带着哭腔喊出的这句诉求,烙在了黄金莲的心坎上。她四处奔走,扫除障碍,破格录取了这个学生。
这给江华的人生搭建起一个新的梯子。完成学业之外,他前往河南、北京学习针灸推拿,又回到三明创业,开办一家盲人推拿按摩店。三明的“医改”走在全国第一方阵,政府部门理顺关节,将他的按摩店列入医保定点刷卡单位。这在福建省是首例,“破天荒了”。
在社会的帮扶下,江华用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生活。三明这座城的气氛,驱动着他想干点什么。2012年,江华组建成立三明市残联盲协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以“一双手推出健康,一颗心回报社会”为宗旨,提供公益按摩服务。
梅列区华恩儿童村、宁化武警中队、市公交公司……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和同伴的足迹。
2014年,江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称号,2020年进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名单。
“所有的付出和努力,终有一天会反过来拥抱你。”江华说。
爱出者爱返。这个道理,在三明是个普遍性的道理。
三明二中语文老师林璇的工作是连轴转,除了上课这个雷打不动的硬任务之外,要做科研,要关心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要随时准备被学生拦住,就学习上的疑难点进行个性化辅导,或者聆听他们的心事,特别是要设法化解青春期的愁绪与冲动。
带着一身疲惫出发回家,路过教学楼一层楼道时,林璇看着墙上的一幅漫画,顿时疲惫感被稀释不少。
学校鼓励学生给老师画像,这给了廖雨贝儿一个契机,表达对林璇老师的敬意。“林老师亲和、可爱,是跟我们打成一片的大姐姐”。在她的画笔下,林老师戴着大大的眼镜,一会儿挠头沉思,一会儿又站在黑板前讲述议论文写作如何“定性分析”。画的左下方,写着她的一句感叹:“璇姐敲可爱的鸭!!!”一看就有借机撒娇的“嫌疑”。
如今在外地读大学的廖雨贝儿,经常想起“宝藏城市”三明的点点滴滴,怀念那里的生活节奏,想念那里人和人之间的温情,铭记着母校校训的教诲,“明德、明理、明志”。
这是三明二中对“三明”的诠释。三明市三元区东霞小学教师庄孝谦,创作了一首名为《我的家乡叫三明》的童谣。不少孩子念着这些句子,感受家乡的风韵与本色:“什么三?一二三。什么明?日月明。日月星辰来照明,山明水明道路明,我的家乡叫三明。什么三?数字三。什么明?灯光明。党的政策来照明,开明清明又文明,我的家乡叫三明。”
文明这面旗,三明永飘扬。三明这座城,在垫高文明的层级,在拓宽生命的半径。
滚烫红心,最是三明:向历史的深处探底,到初心的来处溯源,精神的力量滋养着一座城的拔节生长
余仁礼、邱贵禄、邱荣爵、黄福禧,他们是宁化县人。
高超尧、林登舜、林拔萃、乐福满,他们是大田县人。
刘良德、李吉福、冯锦桂、黄嘉棋,他们是永安市人。
范寿仁、张善来、郑恒贵、林玉美,他们是梅列区人。
这些名字,庄重,温暖,接续着深厚的传统文脉,向着闪亮的未来,蓄满了真挚祝福与美好期待。
汪酒壶子、谢矮古仔、廖哑巴子,他们是建宁县人。
夏冬狗、张得狗、刘包子,他们是明溪县人。
这些名字,可能是绰号,或者是小名,有些随意,土里土气。不过也多少见出他们的豁达与随性,活泼泼地行走在人世间。
他们,都是革命烈士,都是把身躯献给了壮丽事业的人,都是英雄。
他们都是三明人。
三明全域是中央苏区,是“扩红补给”的重要地区之一,是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是“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
他们都是三明的儿女,躺在2002年出版的三卷本《三明市志》里,静穆无声。
从2999页至3016页,是“革命烈士英名表”,每页横向9人、纵向38人。一个齐整的方阵,火红的信仰在升腾。
一个个名字,一棵棵大树。
还只是“已知”,属于“不完全统计”。
其中,“曾富良、谢玉珠、曾其应”三个名字是排列在一起的。他们是清流县林畲镇人,一家三口。
曾富良当年参加赤卫队,担任交通员,为红军传递情报。妻子官和英加入红军队伍。1934年9月,曾富良在执行任务途中被敌人发现,惨遭酷刑,被押到一个乱坟岗活埋了。当年11月,儿子曾其应在江西瑞金与敌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21岁。儿媳妇谢玉珠强忍悲痛,继续为游击队送信,不幸被捕。敌人不顾她已经有了5个多月的身孕,举起屠刀,开膛剖腹,母子遗骸被抛在野外。
一个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家庭。
1957年,经组织批准,64岁的官和英收养了一个小孙儿,给儿子作继子,让烈士有后。这个男孩后来生了个女儿,叫曾丽红。如今她是红色三明故事宣讲团成员。长辈的故事,由她来讲述给大家听。
今年11月12日,“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宣讲报告会走入清华大学。讲述完家族的故事,曾丽红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家的故事不是特例,是苏区人民为革命作出重大牺牲的缩影。当年我的亲人和他们的战友用生命铺就了革命的道路,用鲜血换来新中国的建立。作为烈士后人的我,有义务将苏区精神代代相传。”
报告会结束时,有同学留下来,主动跟她握手。曾丽红感受到了力量。
“我深深被革命前辈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不论何时都应被铭记、被传承、被发扬。”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刘伟旭说。
历史的使命,三明用肩扛,其中甚至包括传扬人类原初智慧的使命。
步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映入眼帘的一面墙上,刻着这么一句话:“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字里行间,流露出恳切与坚定。
这里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的边上,立着8个石料仓储罐,爬山虎依着自己的脾气,在它们身上肆意铺排开来。这几个废弃的“大家伙”,诉说着曾经的一段较量。
上世纪末,万寿岩山体被买断,进入开采期。只是听说这里有“文物”,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不太清楚。于是,开采矿石大干一场的“轰隆隆”和考古发掘吹落灰尘的“呼呼呼”,在这里共存。
万寿岩,危矣!
1999年11月15日,发掘出土的石器标本,送到了贾兰坡院士那里。当时再过10天,这位参与过北京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的业界权威,就要度过92岁生日了。经过仔细观察和比对,老人家郑重写下自己的论断:“这个遗址很重要,必须保护。”并且盖上自己的印章。
老人家的声音,传到了省城福州。总是有一种力量在捍卫历史的潮流,总有一种目光在关切人类的未来。经过细致、严密的调研与核实,2000年元旦,新千年的开篇,省城传来坚定的声音:万寿岩旧石器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
万寿岩,稳住了!
河南周口人朱凯,放弃河南省文物部门的工作,来到三明,守护万寿岩,“这是个大事,值得来做点什么”。现在他担任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当时4岁的朱一诺,跟随父亲从郑州来到三明,见证了万寿岩是如何从一个山洞成为一个遗址公园的。如今就读于厦门大学文博专业的她,很想到考古发掘工地上体验生活,“拿着小铲子,画图,摄影,还可能经历重大发现的过程,这一切令人向往”。
9岁的黄周涵文静、乖巧,是三明学院附小四年级学生。她给万寿岩画了一幅画,思路是既要写实,又要有自己的想象,把两者结合起来。结果,她画的万寿岩,就像是一只大老虎趴在地上,侧着脑袋在张望。
“我就想知道,我们古人到底有多聪明?”黄周涵侧着脑袋在思考。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作出解答:“万寿岩的船帆洞遗址有石铺地面。当时生活在洞内的古人群从洞外河滩上拣了一些大小适中、形态扁平的砾石,搬进洞内,将洞室地面垫高、铺筑平整,同时还在洞壁根部开筑引水沟槽。这是世界范围内目前发现最早的‘室内装修’遗迹,距今3万年左右,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具备很高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活条件的思维与能力,是我们的祖先聪明才智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明证。”
他更看重这里的研究潜力:以前发掘出土的材料,还未开展精细的信息提取和深入研究,已经发掘的洞穴还有很多未触碰的原生堆积。附近的山坡、沟谷很可能还埋藏着古人类生产生活留下的遗物遗迹,可能还有价值更大的古人类居住过的洞穴尚未揭开面纱。
万寿岩依然是一个谜。三明将继续享用保护文物带来的荣光。
距离万寿岩不远的地方,有个自然保护区,里边有一大片的格氏栲,也是个谜。
格氏栲是珍稀濒危树种,这里却有近万亩,年龄多在百年以上,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纯度最高的格氏栲林。
格氏栲的树皮像鳞片,紧紧依附在树干上,好比给树干穿了一件蓑衣,也有人说这是“剥皮树”。这个树种,材色鲜艳,心材呈红褐色,而且纹理细密、材质结实。
“格氏栲的实木放在地上,我们女同志穿着高跟鞋,鞋跟很尖的那种,踩在上边原地转一圈,没有痕迹的。”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服务站站长沈彩霞说。
这是一个明丽的女子,发表了不少关于格氏栲的研究论文,她说自己只是个护林员,愿意每天与山为怀、以林为伴,在森林里深呼吸,也就是“森呼吸”。
“山中稀世宝,人称格氏栲。风雪加战乱,千年压不倒。”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为格氏栲写下的句子,沈彩霞感觉耐人寻味。
这一棵棵大树,就像是一个个三明人。
三明人,是信仰坚定的人,是持续向内用力的人,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是不断克服自身短处的人,是奋力朝前奔跑的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三明,这些饱含深意的话语,是在大街小巷、村头田野经常见着的,也是三明人心里念着的,更是三明人点滴实践着的。
于是,三明这座城踏着时代的节拍,在拔节生长。
于是,三明在彰显信念的力量,在激活精神的蕴藏。
于是,给三明的起跳以强大支撑的这个国家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