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对近1亿人口的脱贫作出了战略性考量、全局性安排,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提醒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终点更是新的起点,不能因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就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思想,而是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进程、节奏和质量,既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全面振兴乃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实现的进程和质量。
有效衔接,才能聚合乡村振兴强劲动能。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中央单位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今,机械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机器人摘黄瓜、云端放养管理、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等“互联网+”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显得更为紧迫。应当看到,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营造的政策激励环境,还是许多农村和产业求贤若渴的引才行动,都在为农业人才提供更宽广的发展路径。只有用宽厚包容、人尽其才的环境,用蒸蒸日上、大有可为的前程,坚定他们扎根农村的毅力,才能聚起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搭建起更大的事业平台。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个人的参与激情,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就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