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激荡的红色篇章,革命文物是最好的见证。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开展之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打卡“红色地标”,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传奇”。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足迹,通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红色地标”、一堂堂生动的“党史课”,深刻读懂一个百年大党历尽艰辛、缔造东方奇迹的“密码”。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等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
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了“真理的味道”。指着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总书记说,“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就是写这本书。”
心怀真理,共产党人开启了救亡图存的征程。
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评价此次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置身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
这些“红色地标”,清晰回答着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在没有路的地方,百年间一步步蹚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
2019年5月,习近平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1年春节前夕,贵州。乌蒙山深处,乌江岸边,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从这里的悬崖峭壁,就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有多难!”
多少艰难、多少坎坷、多少牺牲,英雄们奉献鲜血与生命,换得祖国山河无限壮丽、人民生活富足安宁。
从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到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再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烈士纪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英魂长眠之地,祭奠英灵之时,习近平总书记追思英雄、致敬英雄的场景感动人心。
山河为碑,历史作证。
一个个历史的地标,标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九死不悔、以牺牲和奉献挺立起的精神丰碑。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什么是共产党?
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湘赣交界处的罗霄山脉南段,“半条被子”的故事传颂至今——1934年11月,途经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的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
2020年秋天,站在红军女战士剪被子送村民的雕像前面,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
百年奋斗不息,赤子之心未改。
在河南兰考,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展现着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光辉形象,总书记动情地说:“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他深情地说:“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这些“红色地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问题不曾改变的坚定回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鲜红的党旗上,“人民”的底色历经风雨始终光彩如初。
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一次次向历史深处回望。
信仰的力量、坚定的意志、无畏的精神、实践的伟力、深沉的情怀……青史为鉴,记录一个不朽民族的生生不息,揭示一个伟大政党的使命担当。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中华大地上,“红色地标”的璀璨光芒,照亮我们走向复兴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