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经济大家谈|创新引领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4-16 09:50 来源:人民论坛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杨丹辉

  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道超车”机遇,加紧布局新兴产业发展,以新发展理念汇聚创新和改革合力,引领中国经济驶入“新赛道”,高质量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作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新兴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多个省市将发展未来产业写进“十四五”规划,纳入地方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中,并且创新投入、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以及人才政策等也逐步到位。同时,以推动新基建为契机,我国数字化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迎来投资热潮。随着5G、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新基建项目的投运,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得以巩固升级,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工业化,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到2020年已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这不仅赋予中国经济抵御各类外部风险的强劲韧性,更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新科技新产业新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不断成熟的应用场景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同时,持续的科技投入和积累使得我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5G、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科技领域相继实现重大突破。在国际科技竞争的多条“新赛道”上,中国开始由历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者和接受方转变为原始创新的发起者以及标准和规则的提供方。

  进一步得益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生产消费等环节生成的海量数据以及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环境,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数字经济大国,技术研发应用、商业模式创新、核心价值实现全方位发力,逐步具备了建设数字强国的条件。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无接触”智能化应对需求促使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加快进入“实战”状态,中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领跑者的重要地位得以巩固提升,有利于培育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系统。

  需要强调的是,现阶段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中国互联网大型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技术能力快速提升,在相关行业的市场实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双创”活动日益活跃,国内一些创新创业团队瞄准全球前沿科技发展方向持续跟踪研发,在新兴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发育出一批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市场主体构成逐步优化。

  创新引领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在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生态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坚持创新驱动,突出自主可控,实力锻造长板,将国家战略性需求转化为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在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发的基础上,前瞻设立一批具有全球引领性的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实施工程,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同时,推动科技、产业、财税、投资、金融、贸易、就业、环境等多种政策融合和工具创新,共同支撑新兴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市场开发和消费理念更新、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延展增强、竞争规范和贸易规则重构,培育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为此,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创新激励效果,加快新兴领域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二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同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社会构建,打通各类数字端口。通过政府采购,提高新产品新模式的市场认知度和辨识度,引导消费升级,助推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三要营造公平竞争的行业发展环境。一方面,鼓励各类资本有序投资,促进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数据要素交易机制及数据收益分配方式,科学预判新兴产业组织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创新监管模式,切实维护企业数字权益,保护消费者隐私安全。四要加紧制定实施新就业计划,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大力培养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云运管工程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师,以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开发专家等紧缺的专门人才;政府、市场、企业、个人联合投入,为在职员工量身定制适用的知识再造和能力提升方案,打造数字劳动力梯队,扩大新就业岗位。五要坚持开放集成式创新,创造条件,凝聚共识,克服阻力,发掘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方向新机遇,以构建数字规则体系、推动形成碳交易机制、应对重大突发安全事件为着力点,共同开启数字转型、低碳发展、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的全球治理新模式。


初审编辑:赵家豪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