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这大鲤子,足有20多斤!”迎着清晨的阳光,26岁的渔民芦晓宇开始直播捕鱼,渔网一撒一收,满舱的鱼儿扑腾作响。3个小时下来,直播观看量近16万人次,鲜鱼销售额5000多元。
这里是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地处乌苏里江边。江上捕鱼、炒卖鱼松、鱼皮工艺……如今,村里近30名主播组成的直播队通过各类民俗直播,帮助村民和渔民销售鲜鱼、鱼干、农家土特产,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以前,鱼卖不上好价钱。”说这话的是村民曹丽伟,17岁开始和父亲一起下江撒网。曾经,传统渔业是抓吉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可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渔饭碗”难以为继。
2016年起,抚远市开展“乌苏里船歌旅游风光带”建设,抓吉村党支部看准本村风光带节点优势,确定了“渔业+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走渔旅融合的路子:渔业饭,不放手;旅游饭,抓到手。”村党支部书记李少东说。
现在,仅有不到一成的村民开展捕捞作业,鱼类品种、数量迅速恢复。不久前,在驻村工作队支持下,村里成立了渔业专业合作社,在全村统一收购、加工、包装鲜鱼,引进物流企业定制包装,线上线下结合,拓宽销售渠道。“渔网连上互联网,一斤鱼能多卖5到10元。”芦晓宇说。
抓吉村还打出组合拳,吃好“旅游饭”。从建设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到打造58家民族风情家庭旅馆、7家食宿娱乐一体化“渔家乐”旅馆、20多家特色鲜明的“网红”民宿,如今服务链条更完善,接待能力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让村里换了模样。“全村集中供水供热,无线网络全覆盖,柏油路通到家门口。”2017年,曹丽伟办起鱼馆,“前两年房屋租金全免。”
酸辣脆爽的刹生鱼、外香内脆的塔拉哈(烤生鱼)、醇香软弹的鱼丸汤……今年端午假期,曹丽伟的鱼馆天天爆满,一桌难求。“3天赚了2000多元。”
在抓吉村,这样的鱼馆还有9家。大部分村民放下渔具,开起民宿、餐馆和商店。旅游业逐渐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村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就业40余人,旅游综合收入逾300万元。
不少游客是被这里的特色文化吸引来的,为此,村里组织村民创办民俗技艺专业合作社,聘请专家开展相关培训。“咱这是走上了幸福路。”参加培训的曹丽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