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编者按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回首2021年,乡村振兴展开新画卷,货物进出口增势良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定,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收获?展望2022年,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期待?
绘就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数据】
今年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制定了14项倾斜支持政策。截至9月底,已投入财政和社会资金230多亿元。从收入看,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6元,增长11.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62,比上年同期缩小0.05;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案例】
湖北省远安县的盐池村曾经是有名的矿山村,没有主导产业,老百姓收入全靠在矿上务工。近年来的矿区整治、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让盐池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条路上原来堆砌着几处废矿渣,既不安全又影响环境,现如今清理矿渣、栽种植被后,村里焕然一新了。”盐池村党支部书记向克旺说。放眼望去,露天矿渣不复存在,绿色植被郁郁葱葱,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盐池村发展光伏发电、茶叶、景观植物、蔬菜药材基地、乡村旅游等多种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走出一条绿色转型之路。
不仅仅是盐池村,在远安县各村镇,传统特色民居依山就势、逐水而居;厕所革命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方式;漳河段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野生鸟类聚集栖息;宁静古朴的古村落龙凤村变成旅游景点……环境美了,群众的致富路子也宽了,全县顺利脱贫摘帽后,乡村振兴发展的脚步快速迈进,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和谐美满。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今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振兴乡村,眼睛不能只盯着乡村,必须将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进一步发挥城市对于乡村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城市化吸引劳动力转移,把农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让农民变成专业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后,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使预防贫困发生机制内生化,形成法治保障、市场主导、政府调节的常态运行体制。未来,一方面,要推动乡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实现社会治理与服务的均衡;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效改善农村环境。
就业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数据】
今年以来,我国城镇就业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全年5.5%左右的预期目标。
【案例】
随着2021年进入尾声,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进入求职期。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国考报名超200万人,热门岗位竞争达20000比1;许多工厂技术类岗位招聘需求多,却陷入“招聘难”,难以受到高校毕业生青睐……竞争压力大、专业不对口、职业观念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因素,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路上的“拦路虎”。
已经入职山东东营一家企业的王玉,曾经也是为找工作而焦虑的高校毕业生。随着招聘季到来,山东东营人社部门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件事”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精准对接,各个学校辅导员成为服务专员。在王玉毕业前,同学们就已经收到各类就业资讯“大礼包”,包括引才政策、岗位精准推送、求职创业补贴等相关政策,精准帮扶一批高校毕业生解决了就业难题。在全国各地,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民营企业招聘、线上“直播带岗”等一批招聘活动开启,有效助力一批高校毕业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专家点评】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
今年以来,我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助力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然而,就业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市场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逐渐增加,一些劳动者无法适应市场需要;制造业产业链不断升级,对就业需求有较大萎缩;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普遍较高,在新增求职者中占比较大,结构性就业难较为明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2022年,确保就业稳,首先要加大对市场主体的帮扶力度,继续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稳定就业岗位。其次,要对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等重点就业人群,推出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再次,要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在敦促和监督企业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大的空间。
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涌现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数据】
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家。
【案例】
“我们研发的柔性夹爪,让机器抓取可像‘人手’一样精准可控。”北京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产品已远销23个国家,应用在汽车配件、医疗器械等多个行业。
今年以来,我国推出一系列举措,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造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劲,发展韧性足。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呈现“5678”的特征,即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
【专家点评】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侯雪:
今年以来,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2022年,做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首先要将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同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相结合。在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环节优先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其次要继续加大纾困帮扶力度。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原材料、物流成本大幅波动带来的问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再次,要对中小企业开展差异化精准培育服务。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开发针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的服务项目,广泛开展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上市辅导等服务。此外,要加大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北交所、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提升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能力;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的融资限制。
释放内需潜力提质扩容
光明日报记者 董蓓
【数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54亿元,同比增长13.7%;全国网上零售额118749亿元,同比增长15.4%。
【案例】
在海南海口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2500多个全球品牌齐聚一堂,上百款新品集中亮相。在时尚生活展区,通过AR技术,消费者点击屏幕就可以“试用”口红、眼影、粉底,挑选适合自己的彩妆;在旅居生活和服务消费展区,“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养生青年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动脉硬化检测、肺功能检测、眼底照相、氧疗体验等检查项目;知名钟表集团带来了个性腕表定制服务,参观者可以在线选择自己喜爱的腕表图案,现场制作一款独一无二的手表……
在感知新消费强劲脉动的同时,还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的压力,仍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持续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动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
【专家点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
我国经济韧性强,就业形势、居民收入总体稳定,吃、穿、用类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绿色低碳消费趋势初步显现。从未来发展看,消费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2022年,扩大内需、提振消费须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畅通环节、稳定供应。加大力度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通流通体系各环节,稳定供应和价格,确保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刺激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双向发力、提振信心。切实落实好针对流通主体的减税降费政策,释放政策红利,稳定流通业从业者的收入,提振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信心。三是加强服务、优化环境。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扩大政府的公共性消费支出,弥补民生消费不足,激发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潜力。四是数字赋能,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制定有效的消费促进政策,提升商品供给质量。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数据】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超过去年全年的32.16万亿元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案例】
日前,装载着3019吨大型模块工程的“东方巨人5”号货轮从江苏张家港港新重装码头起航,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轮装载着中国制造阿联酋精细化工装置整体模块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展示中国精细化工产业链的领先技术和先进生产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化工行业中的国际竞争力。
据南京海关统计,今年1-11月,江苏省外贸进出口值4.7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
“海关不断出台服务企业的相关便利措施,大大节约了我们企业的时间、人力和财务成本。”苏州市春菊电器有限公司袁婷开心地说。出口原产地证书、优惠原产地证书是国际贸易货物享受进口方自由贸易协定等差别化关税待遇的重要凭证。出口企业凭原产地证书可减免进口国关税,增强国外市场竞争力。2021年以来,南京海关积极帮助外贸企业用足、用好原产地优惠政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目前,我国贸易伙伴遍布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专家点评】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常冉:
今年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国外贸依然展现出强劲韧性。我国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好、供应链配套完整的优势,有效弥补了全球供给缺口,全球供应链对我国依赖加深,出口供给稳定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凸显。我国每天进出口贸易额超150亿美元,外贸实现较快增长,稳中向好。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保持两位数增长。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年“量稳质升”目标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作为贸易大国,中国将加速向贸易强国迈进。
政策“红包”惠及更多小企业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数据】
11月30日,我国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实施满月。数据显示,11月1日-30日,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累计缓缴税费471.4亿元。前三季度,全国七成有经营活动收入的小微企业无须缴税。
【案例】
“受疫情影响,今年化工行业市场低迷,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流动方面压力较大,税务部门及时落实缓缴税费的好政策,仅11月份,我们就申请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107万元,极大减轻了资金压力。”说起税惠政策,山西省洪洞县三维华邦集团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建波脸上挂满了笑意。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绝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对此,我国多次发放政策“红包”,通过减税降费、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帮助中小企业恢复元气,为经济稳中向好注入持续动力。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促进创业创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状况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当前,受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一些考验,不同程度存在着经营不畅、负担压力大、预期不稳定等问题。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各级政府直面矛盾堵点,紧扣形势变化,从中小企业发展面对的突出难点入手,打出政策“组合拳”,从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减税降费等方面形成支持合力,取得明显成效,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逐渐向好,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未来一年要继续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制度红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惠企政策,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让中小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