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山东东营生态全省第一——蹚出绿色发展路子

2021-12-25 11:09 来源:经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山东省东营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为保护万里黄河最后一站的生态之美,东营持续推进精准化治气、系统化治水、综合化治土、规范化治废。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东营居山东省第一位,2020年省对市综合考核生态环境考核成绩并列山东省第一。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山东省东营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为保护万里黄河最后一站的生态之美,东营持续推进精准化治气、系统化治水、综合化治土、规范化治废。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东营居山东省第一位,2020年省对市综合考核生态环境考核成绩并列山东省第一。

  “在东营,成点儿绿不易!”东营市东营区园林绿化中心主任逯玉锋介绍,曾经是退海之地的东营区,土地以盐碱土为主,土壤含盐量平均17‰以上,绿化植物生长环境恶劣。“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这里一度被称为山东“北大荒”。

  为了给绿植“安好家”,东营区因地制宜进行盐碱土壤改良,对存活率低的盐碱区采取大规模更换绿化土的方法,较好、较快地改变土壤盐碱状况,创造有利于园林绿化植物生长的土地条件。还通过安装给水管线、喷灌和取水阀门,形成完善的浇水系统,保证绿化用水压碱,进而提高苗木成活率。

  驱车行驶在今年通车的庐山路上,沿线景观令人目不暇接。近三年来,东营区建设改造了耿井公园、文化公园等53个公园游园,建设改造绿化面积955万余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828万余平方米。

  逯玉锋介绍,东营区依托道路、湿地、水系、绿地,五年来累计投资35亿多元,实施高标准园林绿化景观项目30个,建设绿化道路71条,改造提升林荫道78条等,着力打造集安全出行、休闲娱乐为一体,独具特色的“居民身边的城市景观”。

  行走在东营市广利河湿地公园,蓝天、绿地相映成趣。让人惊讶的是,就在这绿树掩映、湖光水色间,还有一个年产10万多吨的原油生产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六户采油管理区。

  “在公园里采油,要求太苛刻了,连光杆上都不能有一丝油污。”面对环保高标准,在胜利油田工作了31年的王德华适应了好一阵子。

  “不是将采油管理区建成旅游区,而是要用旅游区的高标准绿色采油。”王德华说,他们围绕建设“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的管理区,推进质量进步、标准提升,不断刷新着胜利油田绿色发展底色。

  近日,随着胜利油田第38座光伏电站在鲁胜公司鲁源管理区建成投产,油田光伏发电项目单日发电量达15.6万千瓦时,相当于1500台抽油机一天的用电量,每天节约标准煤19.27吨。

  “油田发展新能源项目,难就难在要构建适合油气生产场景的‘绿能’模式。”胜利油田新能源开发中心经理李景营表示,近年来,胜利油田结合自身生产特点,形成了适应油气生产场景的站库余热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矿区生产和办公区域地热冷热联供模式、油气生产用热“光热+”替代模式等多种新能源模式。

  年发用绿电1.2亿千瓦时、余热利用222万吉焦……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之一,胜利油田这个油气生产大户,正经历着新能源转型。在“绿色升级”中,胜利油田规划到“十四五”末,直接能源消耗中新能源占比达到20%。

  “检测到东八路与黄河路路口附近环境质量异常,请执法的同事去现场排查一下。”东营市生态环境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以下简称“开发区分局”)工作人员根据激光雷达监测情况,对大气颗粒物数值较高的区域进行核查部署,第一时间发现污染区域。

  近年来,开发区分局不断加强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利用多种环境监管“黑科技”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精准锁定污染源,将生态环境污染防控网织密、织牢。

  “雷达系统通过每60分钟一次的平面扫描,对光程半径为5公里的区域进行颗粒物监测,分析异常点位原因及锁定主要污染源所在区域。颗粒物激光雷达设备的使用,将覆盖范围内的空气污染源尽收眼底,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开发区分局尹艳峰介绍道。

  除了颗粒物激光雷达,开发区分局还引进了搭载在线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仪、车载式大气采样系统等设备的走航监测车。

  “数据在升高,这条路走慢点。”开发区分局工作人员在走航车内,紧盯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地图和数据,行驶至一家企业附近时,地图轨迹突然从绿色变为浅黄色,数据显示空气中苯、二甲苯浓度异常偏高。这台走航监测车能在行驶过程中对苯类、烷烃类、烯烃类等多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明确污染物成分和浓度情况。

  尹艳峰说:“这台走航监测车通过对空气实时采样同步分析,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多组成分混合气体的分析检测,快速呈现污染情况画像,锁定问题区域及问题点,为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通过一系列生态环境监管“黑科技”的应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助力蓝天保卫战从粗犷到精细,从平面到立体,从量变到质变。

  “一家企业一根排水管,互不影响,监测更加精准。”在位于东营市广饶经济开发区的康达环保水务有限公司,顺着乐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海军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来自不同厂区的生产废水正通过8根粗细不等的输水管线源源不断地流入进水缓冲池,在这里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每根管线的起、末端设有在线设施,在末端都设有取样口,不定时抽样监测,对超标排放的进水管会第一时间关闭阀门,并追溯到源头企业。”黄海军说,不仅如此,进水管还装有流量计,一旦发现哪家企业突然排污“减量”,环保部门会立即与企业联系询问,这样能有效防止企业私设暗管偷排污水,快速实现污水的溯源管理、水质监控和应急处置。

  黄海军介绍,当地还在加紧建设10多公里的地上综合管廊,通过将“一企一管”应急排水项目并入综合管廊,配套建设智慧监测系统,实现对园区所有排水企业的动态监管,源头追溯,让工业污水管控实现从初步监测向智慧控制、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的根本转变。(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初审编辑:范金鑫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