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泽光
上世纪80年代初,北大中文系八十余岁的王力先生为他的一本文集题了一个含意颇深的书名——《龙虫并雕斋文集》。斋名叫龙虫并雕?对此王力教授在书中向读者作了解释:“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著作,雕虫指一般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即两样都干。”
王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可谓学高八斗,著作等身。他不仅“雕镂龙文”,先后出版了《古代汉语》、《汉语诗律学》等分量惊人、价值极高的学术专著,而且还不嫌弃所谓的“雕虫小技”,相继写出不少普及性的通俗小册子,诸如《诗词格律十讲》等等。这种做“大事”毕生“雕龙”穷其心智、做“小事”热心“雕虫”亦不遗余力的“龙虫并雕”的敬业精神,同样值得党员干部引以为鉴。
时下仍有某些领导同志,对如何打好发展与民生这套“龙虫并雕”的“组合拳”,常抱纠结心态,总以为为官一任,如果没有捣腾出几个可圈可点的大手笔项目,便不足以证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于是,平日里基本把大部分的精力倾注在了这一“雕龙”的“大事”上,而对诸如征地管理、城镇拆迁、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等这些与人民群众福祉息息相关的“雕虫小事”,却钻劲不足、用功甚少。虽然面对群众谈及民生时把话说得溜圆,可大多哗众取宠、虚应民意,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常到关键时刻掉链子、缺招子、少票子、出岔子。其症结在于,这些领导同志身上的“政绩焦虑后遗症”至今尚未痊愈,漠视群众利益、不问民生疾苦的作风病依旧没有根治。生怕关乎民生的事情千头万绪,底数难摸,头绪难理,趋向难料,一旦钻进去了就难脱身,吃亏不讨好,里外难做人。干部如此缺情结,群众岂能少纠结?
再看看某些领导干部时常自诩不凡的“雕龙之作”,其中并不乏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冠冕堂皇、劳民伤财的“大败笔”。此等尴尬现象正好折射出这些人既没摆正“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政绩观,也没端正“功成不需归于我名”的名利观,总嫌弃隐绩太过于“内敛”,显绩才是“硬通货”,于是“上庄洗牌,推倒重来”,胡乱折腾,几成常态;有些领导干部眼高手低、花拳绣腿,喜“插花”,厌“栽树”,让典型局限在“点”上,让政绩体现在嘴上,吹牛既不打草稿,更不觉脸臊;有些领导干部钻了当下衡量领导干部政绩往往只看“做了什么”、不管“留下什么”的考核空子,决策唯上脸色,丝毫不顾群众感受,所标榜的“政绩”自然只能是昙花一现,经不住岁月这杆“无情秤”;还有些领导干部任期刚过大半,便早早带头划起了“拖桡”,一心琢磨着下把交椅该坐哪,上层人缘如何牵,财政屁股如何擦,尽管面前积压了不少事,依然四平八稳,能躲则躲,能推则推,能延则延,事起的头多,收官的无几,引发民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雕龙”和“雕虫”,发展与民生,大事和小事,无不相对而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某种意义上讲,“雕虫”的深意有时并不亚于“雕龙”,甚而胜于“雕龙”。当然,官场里的那点面子固然要讲,但与群众福祉相比,岂值一丝半毫?而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名利观,或许能抓一时眼球,却失了公信,误国误民,害人害己。
既然党和人民把民生、发展的两副重担承压在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左右肩上,就不能厚此薄彼、丢三落四。倘若独肩承压,必失平衡,步履维艰。有鉴于此,“龙虫并雕”理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和朴实无华的民本情怀,且容不得半点朝秦暮楚,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