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袁鹏说,美国媒体对反华政客不同寻常的嘲讽反映了美国生态与政治的一个新特点,即美国社会存在反华情绪的同时也弥漫着另外的“双反”:反华尔街、反华盛顿。前者指责金融寡头搞乱美国经济,后者批评政客把美国的政治搞乱。政客现在还走以前老套路,为了推卸责任转移焦点,找外国做替罪羊,因此遭到媒体批评。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1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把美国国会选举期间冒出的对华情绪称作“反华过剩”。他说,美国媒体批评政客反华,显然不能理解为媒体立场改为亲华了,变化的原因是一批媒体精英认为那些政客“做得太过”。还应注意到,媒体强调的不是中国受到这批政客的不公正待遇,而是批评政客把焦点集中在抨击中国身上回避真正的问题所在。《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这类中国主题广告有其风险,会弄得选民感到迷惑,不知所从,而不是被动员起来。《纽约时报》曾举过一个例子: 2009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莫斯科,美俄关系“重启”热火朝天。但这种变化让很多俄罗斯人不适应,《纽约时报》说,以反美为职业的俄罗斯国家电视一台主持人列昂铁夫就是其中之一。列昂铁夫曾说,每一次构思“谁是坏蛋”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几乎都是美国。报道引述俄罗斯专家的话说,“对我们来说,做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非常困难,因为过去十几年中我们一直对美采取强硬政策”。美国《班哲尔先驱报》13日评论说,在美国今天的政治气候下,不只是政治家在寻找替罪羊,美国人民也在寻找替罪羊。但是, “大量存在的妖魔化中国的广告很容易制造一种不当的国家情绪,让理性的政治决策变得不可能”。《华尔街日报》14 日说,几十年来,美国选战从未表现出对商品、资本和人员开放如此公开的敌意。民主共和两党均拼命炮轰外国人和贸易,对中国火力尤其猛烈。来年美国人可能要为这场竞选保护主义付出经济代价。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拉赫曼 2008年讨论美国衰落时曾打了个比方,如果将美国比喻成罗马帝国,其他国家就是“野蛮人”,“对于野蛮人而言,他们距离罗马的环城公路还很远呢”,其他国家现在远远威胁不了美国的地位。但在美国人看来,他们确确实实面临着危机。《华盛顿邮报》13日称,该报与ABCNews联合进行的民调显示,43%的美国成年人认为21世纪将“更多的是中国世纪”,而认为“更多的是美国世纪”的人为38%。法国《回声报》14日评论说,随着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影响力的衰退,美国上下对此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并急于向世人和自己证明,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在这种逻辑引导下:他们当然会对发展最快、对美国的老大地位最有挑战性的国家表示出明显的反感和警惕,这种反感和警惕既然成为社会普遍的情绪,就不可能在选战正酣时被选举机器和政客们忽视,这个最有挑战性的国家,如今正好轮到中国。英国《金融时报》说,美国官员强调美国“欢迎一个自信、和平、繁荣的中国”,但很多美国人不赞同这一观点,一些人将中国视为新的苏联;还有人将中国视为19世纪的德国再生。报道称,事实上,中国不是苏联,它既没有散布反美意识企图,也不在全球范围内对抗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颠覆国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