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首页 > 其他 > 正文

中国并不缺捐钱的人,关键是钱怎么用

2010-10-15 08:28:15 来源:中青报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与中国富豪的“巴比盛宴”已于9月29日晚举行,这场传说中的“捐款鸿门宴”短暂的光环和神秘过后,真正留下的是给中国公益事业提出的大问号。近一个月来引发的媒体讨论、社会思考,已远远超出了富豪们的饭桌。

  就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我国倡导社会创新及新公益理念的知名公益慈善机构——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女士。

  “长期以来炒得最热的是中国富翁有谁会捐钱,但是实际中国现在并不缺捐钱的人。我们最该关心的是——每次捐了那么多钱之后,是怎么用的?要怎么用?”王平说。

  “现在很多募捐没达到被捐助者利益的最大化”

  从“巴比盛宴”这个塔尖往下看,是中国民间财富的高速聚集形成的巨大金字塔。而这些财富正从塔尖流向公益领域。

  2009年首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发布的《2008年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告诉人们,中国民间慈善的资金规模,已在不知不觉间超过了老牌的公募基金会“老大哥”。

  截至2008年年底,在民政部登记的共39家非公募基金会,平均原始资金规模达到3905万元。而82家公募基金会的平均原始资金仅为1666万元,不及前者的一半。业界有观点认为,中国慈善事业最大的困扰在于,很多富人愿意从事慈善,值得相信的、运行成熟的NGO却还很少。这也是对“巴比慈善晚宴”的一大质疑。

  对此,王平认为:“2004年以来我国才开始有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时间还非常短,还很不成熟。所以我很理解‘在中国做慈善晚宴条件不成熟’的观点。我们企业家愿意捐、准备捐,可是不知道往哪捐才好。”

  除一些公益机构的效率、可信度被诟病外,社会公众已逐渐对“传统公益捐款到底有没有效”产生了质疑。王平提出,现在很多慈善募捐,并没有达到被捐助者利益的最大化。“比如简单地发给他2000元,人可能会形成惰性和尊严的丧失,工作能力衰退,又会在原地等下一个2000元,变成‘等、靠、要’。第二,自上而下的‘施舍’也会给被捐助者贴上‘弱势地位’的标签,反而可能引发仇富等心理。”

  “这至少说明,简单的捐赠不一定产出好的社会效益,需要重新思考公益的目标定位和手段机制的创新。我们要让被捐助者独立地成长起来,形成公益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不能只是简单的散财、填窟窿。”

  “但我们不能就此坐等公益机构慢慢成长,全社会都需要行动。”王平说,“由此,友成提出了‘新公益’的理念。”

初审编辑:车进 二审编辑:
慈善